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6835963
  • 上传时间:2022-06-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6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研究    齐跟兄(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Summary:近年来,由于农牧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及土地沙化等原因,农村牧区劳动力隐形失业比较凸显这不仅对农村牧区的生态造成了压力,更使农村牧区的劳动生产率大打折扣,影响了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内蒙古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部门、就业地点和去向及他们的收入对家庭增收中的贡献等Keys: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F323.6:A:1673-2596(2013)03-0057-03劳动力外出就业是农村牧区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速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首位但是农村牧区劳动力隐形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妨碍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加快,大量的农村牧区的劳动力由传统的农牧业部门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本文就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略加探讨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农牧民进城务工和居住的限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1980年至1989年间共转移5308万人,年均约531万人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问题的通知》,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在国家的政策松动和强大的内外部的冲动和拉力作用下,内蒙古也不例外,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也发生变化非农业劳动力到1985年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3%上升到8.5%,①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量是上升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施行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人们的意识还没有真正的觉醒、城市体制的变动较晚、吸收就业的能力有限等,这些都妨碍了劳动力的转移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只能是短期、短距离的流动,人口转移的规模较小,增速也慢二)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国家进一步调整了政策,从限制逐步转向承认、接受和鼓励他们流动1993年,十四届三种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地区间有序流动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思路,提出“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的主张,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由于这些政策,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到2000年的时候已达到107.2万人,占农村牧区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7.3%上升到2000年的17%,增加了9.7个百分点三)2000年以来2000年以后,对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导向发生了更积极的变化2001年,第十个五年计划主张改革城乡分割状态,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形成统一的城乡人口流动机制,鼓励劳动力的流动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2002年中共中央二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务工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工为城市创造财富、增加税收,已经是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合理收费,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要求各地城市政府把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职业培训、劳动保障及服务和管理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这些政策规定的实质就是公正对待进城务工农牧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政府也把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加以重视2004年,按照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切实做好农牧民劳务输出统计工作报告通知》(内政办发[2004]3号)的要求,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劳务输出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并以农牧业厅名义下发各地,要求各地农经部门做好每季度及年报工作,及时上报劳务输出情况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下发了《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工作意见》,强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作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政策性限制,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条件推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以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为农村牧区减负增收,帮助农牧民加快发展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5529.5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036.78元,比2005年增长了2倍。

      但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理想,2005年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所占比例为9.4%,2010年为11%这些数据远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图1)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总体现状1978年—2010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总量从1823.4万人增加到2472.2万人,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0%从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这一时期城镇人口也在起落波动中增长,从1978年的397.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72.9万人;乡村人口从1978年1425.9万人增加到1981年1457.7万人的最高峰后,中间虽有波动,但总趋势是下降的,到2010年下降到1099.3万人;城乡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1:3.58变为2010年的1:0.8,城镇人口首次超出乡村人口,但跟发达国家比起来城市化程度还不是很理想2010年内蒙古乡村劳动力资源为806.43万人,比1999年的686.93万人增加了119.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86万人但2010年农牧民家庭人员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劳动力人数为5309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0.6%;而农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393.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40.63万人,在有限的耕地面积情况下,农业从业人员增长势必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及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来看,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根据2010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年龄结构(表1)可看出,转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的年龄集中在21岁—30岁之间,占51.11%数据显示,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青壮年是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从文化程度结构来看,2010年全区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2.8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只占13.42%(看表2),农村牧区的中高素质的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说明市场需要的是素质较高或有一定专长的人才但是,大部分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村牧区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二)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部门分布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鼓励下,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确实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农村牧区劳动力还是在从事农、林、牧、渔业,而转移的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也是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商业饮食行业等如表3所示,全部农村牧区劳动力的87.76%都集中在农、林、牧、渔业上,而一小部分转移的劳动力也都从事着采矿、制造业、建筑、运输、餐饮等非技术性行业三)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点和去向分布从劳动力转移的地点来看,大部分劳动力还是在乡内就业,这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回流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就是在省内县外就业和跨省就业了,分别占3.5%和2.71%总体上还是以省内转移就业为主(见表4)从外出就业的去向来看,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主要以地区级城市和县级市为主,在地区级城市和县级市就业比重达到53.31%(如表5所示),可看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以农村牧区转到城市四)外出务工对增收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逐年提高2009年平均月收入为1384元,比2003年上涨了74.4%,名义工资年均涨幅9.7%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增长,有效地带动了农牧民纯收入的增长,并且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据统计,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纯收入为5529.5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036.78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是2005年以来最高一年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回升,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再度回升(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随着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其对增收的贡献也越来越高注 释:①内蒙古农调队.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计,2002.17-18.②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Reference:〔1〕内蒙古农调队.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2002.〔2〕龚敏健,黄晨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3〕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王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谢燮,杨开忠.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新经济地理学透视[M].新华出版社,2005.( 张海鹏)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