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基本理论》ppt课件.ppt
55页心理学基本理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1890年)提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它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按照其形式的不同,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 {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 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反映的是当前存在的,并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间接的事物 如眼睛看到物体的形状、大小,耳朵听到的声音等,这就是感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会把感觉到的事物的不同属性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比如,看到一只小白兔时,会把小白兔的毛、红色的眼睛、长长的耳朵等特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小白兔形象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及恒常性的特点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方面 识记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开始环节 保持是巩固和加深经验的过程,也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被恢复的过程,是从人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在信息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在保持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便会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后,便成为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 记忆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18至30岁为记忆的黄金时代,35岁以后开始衰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遗忘是人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得出:遗忘的原因一是消退,即原来的学习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兴奋痕迹,因不复习,不再学习而逐渐消退二是由于干扰,他认为成人遗忘的原因主要是干扰,干扰主要有情绪干扰和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等通过研究他发现记忆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为此他提出了一条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时的,是先快后慢的学得的东西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思维 人们认识事物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这种思考活动就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或理性阶段,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居核心地位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六个方面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和自觉性程度,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新形象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2、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情感过程就是对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过程情感过程包括情绪、情感 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四种: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它同人的意识紧密相连,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者都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都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都有其外部表现形式,都能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方面的变化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所以情绪是情感的具体体现从情绪的状态来分,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常持续几小时、几天、几月甚至更长时间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激情:一种爆发、强烈、短暂的情绪反应如 暴怒、狂欢、绝望等暴怒之下注意和意识均狭窄, 思维失去理性,行为冲动失控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机体的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损害,结果导致疾病的产生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有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
3、意志过程: 人们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困难,这时就要下决心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基本品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和意志的自制性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个性倾向性最能反映人的活动的积极性特点,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个性倾向性的动力性还表现在它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方面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是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和认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含义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简单说就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在知、情、意三个层面上是协调统一的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具体讲,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8条: (1)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顽固执拗4)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整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的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把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自高自大(自傲)也不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7)社会适应良好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能适应环境变化,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三、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认知障碍 1、感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 反的异常感觉 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听、错视 幻觉:虚幻的知觉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听幻觉—(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 触幻觉,,,,,,2、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正确思维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 ①同一律——整个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一致,不能出现概念转换 ②矛盾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二种相反要领不可能都对 ③排中律——二种矛盾的判断只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必定是假的,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存在 ④充足理由律——任何一种具有真实性的思维,都应当是有根据的。
思维联想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 思维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钟情妄想、释义妄想、非血统妄想等)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妄想的特点: ①与事实相违; ②坚信不移;③与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背景不相适应此外,妄想不为任何集体成员所共有,具有个人独特性,但其内容则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别3、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为主动注意增强 (2)注意焕散:主动注意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 (3)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广度和稳定性显著下降 (4)注意转移: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注意稳定性降低,注意对象不断地转换 (5)注意狭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4、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 遗忘症:为回忆的丧失 (1)完全性遗忘: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记忆丧失 (2)部份性遗忘(界限性遗忘):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 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错构症:记忆错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发生时间、地点、情节 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虚构症:是记忆错误的另一类型,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 忘的那片段经历。
其内容可以很生动,带有荒诞色彩,常瞬间即忘 遗忘综合征:当严重记忆减退、错构、虚构及严重定向障碍组合在一起时,又称作柯萨可夫综合征5、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智力低下,指个体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大脑损害或功能障碍,致使智力发展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 智能减退:个体发育成熟后,原充分发展的智力下降,若在意识清晰状态,出现全面的智力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