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智慧.ppt
96页东 方 智 慧 —情、理、法管理 主讲 徐惠婷(浙工大法学院) :13336121969 邮箱:ting@ 如果说19世纪是以英国为代 表的欧洲的世纪,20世纪是以美 国为代表的美洲的世纪,那么, 21世纪则已被公认为是以中国为 代表的亚洲的世纪 智 慧 智、慧:聪明 智慧(wisdom,wit):对事物能认识、辨 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智慧是一种生存境 界; 聪明多数得益于先天遗传,而智慧 更多靠后天修炼; 聪明是一种人脑智商的量,智慧则是一种 人脑智商的质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 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 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 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 程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 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活动过程 东西方智慧的区别 东方的智慧标准是计谋权术,西 方的智慧标准是发明创造 东方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 对“人”的理解控制,智慧的高低是“与 人斗争”能力的大小。
东西方管理智慧的不同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重“术”,那么东方的 管理则重“道”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更多地依赖外在的 制度约束,那么,东方的管理则更多 地倡导内在德性的自觉; 东西方管理智慧的不同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更主张奖金的刺激,那 么东方的管理则崇尚精神的鼓励;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主张刚性的征服,那么 东方的管理则主张刚柔并重、以柔克刚;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注重权威的生成,那么 东方的管理则更倾向于恩威并施、期待“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的培植; 中国式管理是人类解决21世纪全球化与 本土化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中国式管理 究竟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管理哲 学,即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人性管 理,管与理不同管是管,人性不喜欢被 管;理是理,人性喜欢被尊重敬人者, 人恒敬之”,把管做到理,你就成功了 ——曾仕强 东方智慧的精髓 1、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那么,中 国的传统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
这就是东方智慧的精髓 2、东方智慧是关于“道”的智慧 儒家智慧——德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 东方智慧的精髓 道家强调自然的智慧: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思想 提倡“无为而治” 法家强调法治 “以法为本” 东方智慧的精髓 必须善于运用赏罚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 韩非子》 “法”、“势”、“术”相结合 “抱法处势任术” 氵,廌,去 “法”的基本概念 首先从词源上看,英文的law有规律、权利、正义 的意思汉字"法"的古体是"灋",这个字由三部分构 成:氵,廌(音zh),去 《说文解字》廌部曰:"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 直者去之,从廌、去 汉王充《论衡》:“獬豸者,一角之羊也, 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起 坐事之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 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 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獬 豸 的传说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獬豸神羊,能别 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传说“ 獬豸”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世人争斗,即以 角触不直者 传说认为,皋陶深受人民敬爱,他可作大 禹的继承者他是中国古代的刑狱之神、 公道之神汉刘向《说苑.君道》:“当尧 之时,皋陶为大理 獬豸 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 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 又俗称独角兽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 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 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 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 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 瑞物 獬豸,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 ,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 明 铜镶嵌银丝獬豸熏炉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三、夏商的 “天命”、“天罚”思想 神权法思想早在夏代即已产生 神权法律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 清 文都御史服饰 韩国政府决定首尔的象征动物“獬豸” 汉字“法”的词源意义 从词源上看,汉字“法”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法”有神明裁判疑难案件之意,引而申之 ,人不是全能全知的,人制定的法也不是周遍万 物、无所遗漏的,在人力所不及时,“制定法”要 由神意来辅助; 第二,“法”有祛除不法行为之意,引而申之,“ 制定法”具有拘束力,强制力; 第三,"法"有公平之意,引而申之,"制定法"不 可随心所欲制定,"制定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必 须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非某个人或 者某些人的私利,公而无私才可谓"公平"。
《史记》“商鞅受之以秦,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法亦律也,律也法也, 律之于法,文虽有殊,其义一也 律 的含义 法的作用 中国古代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有“法”、“律”、 “刑”、“令”、“典”等 (一)强行性行为规范 《尔雅释名》:“法;(逼)也,逼而使之 ,有所限也;”“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 肆也 《管子》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 仪表也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 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准概也, 谓之法 法的作用 (二)实现社会公正的准绳 《慎子》论述法律制度的设置目的在于“立 公弃私” 《韩非子诡使》:“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 《管子》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 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 淮南子》:“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至之 准绳也悬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 当赏也 法的作用 (三)兴功惧暴,扬善抑恶 商鞅说:“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 以禁之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 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韩非子 定法》 法的作用 (四)定分止争、确定权利归属 《管子》说:“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因此,需要立法建制,确定并保护名分 (五)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 法与天理 天理与国法沟通 天理体现为国法,国法是天理的化身 “天理难容!国法难容!” 法体现着天理,法来自天理或天道 恭行天罚(夏、商)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西周) 法不外乎人情 “人情大于王法”:万一当法律与人情有冲突 时,则先照顾人情,满足人情的要求 “令顺民心”——管子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生发于人间,合乎 人心而已”——慎到 国法与人情结合 人情源于人性,不同的人性论决定了 不同的法观念 性善“礼治”;性恶“法治”,儒法融合“礼法并 用,德主刑辅”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孟子.离娄》 国法与人情结合 《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 妇听(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圣人之所以治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修十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爱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孟子告诫世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在孔孟眼中,“孝”是人生之根本,远远超过一切法 律规范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国法与人情结合 人情即法 “不孝”为罪 “亲亲相隐” 与“存留养亲” 存留养亲,亦称“留养”,指犯人直系尊亲属 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 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人犯留下以照料 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 《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 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 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 之例 国法与人情结合 人情重于法 春秋决狱的核心是“论心定罪” 标准“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 诛 当国法和人情发生冲突,“国重于家,君高 于父” “以德配天”: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敬天,指祭祀与尊崇上天,服从天命 敬宗,指祭祀与尊崇祖宗 保民,指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保护百姓最 起码的生存条件。
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就是强调 道德教化与刑事惩罚相结合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西周的刑罚原则 天人感应(汉朝)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宋朝朱熹、程颢、程颐等理学家把三 纲五常抽象为“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天理愈是法律化,政治和伦理愈和谐 ;君权、父权、族权愈强化,个人的 法律意识与权力观念愈淡薄 “法上有天,天下 有法,法与天通,天 与法合 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协调统一 《名公书判清明集》 “酌以人情参以法意”、 “情法两尽”、“非惟法意之所碍,亦于人情 为不安” “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 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 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 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南宋胡石 壁 宋代皇帝曾下诏:“自今宜遵旧法取旨,使 情法轻重各适其中,否则以违制论 明初刘惟谦在《进明律表》:大明律“上稽 天理,下揆人情”,是应天顺民的产物,所 以它可以成为“百代之准绳” 薛瑄(明)“法者,因天理、顺人情,而为 之防范设置。
实施法律—“明天理,顺人情,违背法律则是逆天 理,悖人情 从法制发展的历史看,法合人情则兴,法逆 人情则竭情入于法,使法与伦理结合,易于为 人所接受;法顺人情,冲淡了发的僵硬与冷酷的 外貌,更易于推行法与情两全,使亲情义务与 法律义务统一,是历代杰出政治家追求的目标 他们宁可舍法取情,以调整法与情得某种冲突, 避免以法伤情,从而增强宗法社会成员的亲和力 ,发挥寓教于刑的法律功能 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 “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已 欲达而达人”孔子) 人性的特点,第一要创造,第二要自主, 不接受他人的摆布曾仕强) 管理理念:“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管理之道: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 不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