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原理(共10页).doc
10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心理与心里学第一节 心里的实质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2.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与人的感受器、效应器相联系的机构 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质的表面的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部分)(二)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过程1.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 反射及反射弧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式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外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将各种刺激转变成神经活动传入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把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然后发出指令传出神经:把来自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腺体和肌肉(2)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 经典性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这样设计的: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而铃声跟狗是否流唾液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叫做中性刺激如果当狗吃食物的时候,同时伴有铃声,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铃声单独出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狗就形成了对铃声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本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这样设计的:将饥饿的白鼠放入斯金纳箱(斯金纳设计的专用木箱,箱内有一套杠杆装置)白鼠就会在箱内乱跑乱撞,偶然之中按压杠杆,杠杆连带着的活动门中就会掉出一个食物丸,白鼠从而取得食物,这种情况多次重复之后,白鼠进入箱中就不会再乱跑而是直接去按压杠杆取得食物,这样就在按压杠杆和取得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由于这种条件反射是动物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以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为得到强化而消退差别:一是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是被动强化的,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必须经过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二是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
3) 两种信号系统2.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3.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一、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一) 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2.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二、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一)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基本的思想起源:一是哲学中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二是19世纪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及方法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摒弃了主观思辨的方法,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使心理学研究具备了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并初步建立起心理学的科学体系,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德国的另外一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形象的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二)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1.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欣纳 研究人们的意识 内省方法2. 机能主义: 美国詹姆斯 杜威安吉尔3. 行为主义:1913 毕生《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实验法4. 精神分析:奥地利 弗洛伊德5. 人本心理学: 美国马斯洛 罗杰斯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三) 实践意义1. 帮助人们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2. 注重个体的心理素质的培养3. 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活的涵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心理测验法 4.问卷法 5.访谈法 6.产品分析法第二章 动机第一节 需要的概述一、 需要的概念 需要时由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一起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体外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力就越强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作用力相对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首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第二节动机的概述一、 动机的概念(一) 什么是动机一般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二) 动机的功能1. 激活功能2. 指向功能 3. 维持和调整功能(三) 动机的形成1.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2. 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二、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二)内部 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四)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五)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第三节 动机的影响因素一、 兴趣(一) 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对个体的的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二) 兴趣的品质1. 兴趣的倾向性2. 兴趣的广阔性3. 兴趣的稳定性4. 兴趣的效能性 二、价值观 信念和理想 (一)价值观是由个体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所构成的观念系统 (二)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或思想的正确性,并以此来调节控制自己行动观点人格倾向性 (三)理想是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三、认知: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四、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五、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分为二个阶段;(一) 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双趋势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四节 动机规律的运用一、 动机与行为效率(一)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2. 在同一人身上,一种行为的背后的动机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主导性的动机也有从属性的动机3. 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的复杂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良的动机也不一定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二) 动机与工作的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不仅各种活动都存在以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当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时,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而且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中等难度的任务,中等强度的动机最适宜;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比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二、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一)通过澄清价值观的活动,鉴定个体努力的方向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 1.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挥纪律、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3)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三章 认知心理一、什么是认知心理 心理学家倾向于用“认知“来表述人认识方面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认知“包括认知和知识两个方面,认识是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而知识是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二、认知心理的成分 (一)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记忆1.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 记忆的种类 按照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按照记忆的时间长短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3. 记忆的表现形式 记忆的表现形式是表象和语词。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海中出现相关的事物的形象,它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三) 思维1.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简介和概括的反映2.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四) 想象1.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五) 注意 注意虽然不属于认知心理的范畴,但一切认知心理活动都必须在注意这一心理的背景下展开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3.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三、学习认知心理的意义 1. 认知心理有助于正确思想的形成 2.认知心理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3.认知心理有助于身心健康 4.认知心理有助于健康交往第二节 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一、 认知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2)感觉间的相互作用(3)个人的意识倾向,知识经验对当前感受性有明显的影响 (4)感受性的个体差异 (二)知觉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1.识记过程(1)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3)识记对活动任务和活动性质的依赖2.保持与遗忘(1)保持具有质和量的变化(2)遗忘:时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