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小说中的温情.pdf
3页鲁迅小说中的温情近几日重拾鲁迅的作品细细研读,越发觉得鲁迅笔下字字珍贵, 细节处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细细品味, 别有一番风味 往日读鲁迅, 总觉得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同时也被一种阴冷的气场包围,让人心冷、 让人深刻 鲁迅的作品中有批判,有绝望,同时也有温情,有希望,作品中字里行间透出的缕缕温情,我想,便是鲁迅始终怀抱希望的源泉因为鲁迅对生活中的真情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也是对生活中处处温情爱得太深,期望就越高, 所以才会有对世间温情的如此渴望爱之深,痛之切, 因而表现出一副横眉冷对的姿态,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鲁迅先生的伟大, 是因为他的作品具备了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对普通人拥有同情和怜悯的情怀,读者在读他的作品时能获得一次温情的洗礼鲁迅童年的前期是富裕幸福的,他生在一个小康家庭,受着乡里人的尊敬天真无邪的年代给鲁迅留下美好的记忆,也是鲁迅一生珍藏的情感鲁迅曾说:“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 ”可见他对儿童是相当爱护的,在他身上,他童年感受的温情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社戏》中,那些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的孩子,能让每一位读者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玩伴,唤醒读者童年里的件件看似无知但每次想起都会会心一笑的 “蠢事” 。
《社戏》中一群小孩子偷罗汉豆的经历是整篇小说中最让人回味的故事, 我想,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偷东西吃的经历而其中那些孩子的逻辑也是让你忍俊不禁的孩子们吃完豆后担心用了八公的盐和柴会挨骂,但他们最后的结论是: 不怕,他如果骂, 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偷豆的时候,阿发很仗义地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让大伙偷自家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的猜忌鲁迅对小孩子的喜爱多次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在《故乡》中,闰土为“我”敞开了另一个奇异的世界,使“我”久久沉醉在那幅神异的图画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份童真没有任何人愿意打破,如果鲁迅没有那些值得珍藏的童年记忆,是不可能表现出这份童年的温情,虽然成长带给作者太多的感悟,带给每一个人太多痛却不得不去承受的经历,但那些童年的记忆是人们时常记起并细细品味的鲁迅作品中童年的记忆是让人倍感温馨的,同时其中的母爱也是让人感同身受的,小说中的母爱平凡但温馨, 总让人不忍打扰。
现实生活中, 鲁迅对其母亲也是孝顺有加的, 无论在怎样的境地, 鲁迅首先想到的就是其母亲,这份孝顺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 就连鲁迅与朱安的婚姻也是这份孝顺的衍生品鲁迅的一生都被这段婚姻束缚, 包括他和许广平的爱情, 与周作人的分手 但这些鲁迅都不后悔,作品中鲁迅有的只是对那段婚姻的怨恨,包括他对猫的仇恨, 但其中没有他对母亲的不满,而是取代一段段温情在《社戏》中有一段“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 却是我的母亲, 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我走出前舱,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了,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请大家去吃炒米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鲁迅选用这样的一个场景,是因为这个场景是最触动人心的,无论哪个游子回家, 看到母亲在家门或桥头等待自己,都能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意 母亲责怪,但责怪中有笑容,“回来就好”,这是天下母亲对儿子的宽容在《阿长与》中,阿长对小孩子的喜爱是淋漓尽致的,鲁迅在文中讲到“ (长妈妈)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 ‘ 死掉 ’ ,必须说 ‘ 老掉了 ’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的。
这些细节鲁迅都清晰记得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里扮演着启蒙的角色,为鲁迅开启一扇扇神奇之门,一个个神话故事对鲁迅产生深远的影响长妈妈是一个迷信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鲁迅对她的尊敬鲁迅在记叙长妈妈的故事时,是带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喜爱、尊敬之情的看一个人是否有爱心, 要看他是否喜欢小动物 显然,鲁迅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因为他很喜欢小动物(猫除外) 兔和猫,显然鲁迅是喜欢兔的猫总代表着阴暗, 或是不祥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人, 他喜欢兔子喜欢得很明显,仇兔也仇的很明显 我们在看他的 《兔和猫》时,会被他描述的白兔的可爱样迷倒: “那小的也检些草叶吃,然而的的似乎不许他,往往夹口的抢去了,而自己并不吃孩子们笑得响, 那小的终于吃惊了, 便跳着钻进洞里, 大的也跟到洞门口, 用前脚推着他的孩子的脊梁,推进后,又爬开泥土来封了洞如此仔细生动,让人不得不佩服鲁迅的功力 我们读鲁迅的 《兔和猫》 想到的不是讽刺国民, 想到的不是战斗,而是一种很祥和的场景,这些场面有别于《狂人日记》,有别于《阿Q 正传》 ,或者正是由于作者需要这样的场景来调和内容的不安,正如黑猫的出现需要白兔来补充,让自己内心的爱不至于枯竭,抑或自己的爱心没有载体。
有时,当我们内容浮躁时,当我们累时,但我们孤独时,看看鲁迅,看看这个超前者, 这个孤独者, 这个寂寞者, 看看他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正如他说的: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