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建筑设计理念.docx
7页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 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使 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声誉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中 国建筑师的深思[关键词]日本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文化;内核;外缘去年底到日本的放送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北海道教 育大学参观学习,感触很深: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走在日本的繁华 都市还是幽静小城,从服饰到茶道,从建筑到遗迹,你都能在那些精致的细节中 体味到似曾相识的文化蕴涵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深远, 但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 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 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俱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 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 的,最离奇的”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1 日本建筑1.1 日本的设计理念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 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 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 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 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 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 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 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 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 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这种思想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 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 发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 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 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 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 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 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 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 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1.2 日本的古建筑日本建筑早在公元 1 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 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 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 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 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 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 中国建筑体系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 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 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 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
茶室、数寄屋之类,可 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 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 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 到好处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 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 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 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 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 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 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 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 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1.3 日本的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 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 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1.3.1 设备安置中造型和技术的矛盾调和各种设备往往是建筑师头疼的工种,它总是令人讨厌地要求这要求那,但又 必须和这些设备和平相处,况且建筑的舒适与安全,全都仰仗设备的关照,在现 代建筑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的过程中,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相互配合显得 尤为重要,也许将其隐藏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日本建筑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 积极的方法,将管道设备、透风口等技术设计也纳入建筑设计范畴在日本建筑 产品生产厂家的设计部中,聚集着大量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和工程 设计师密切配合,使得产品同时满足造型和技术的双重需要1.3.2 建筑材料的简约和质感的矛盾调和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 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 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 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 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另外,在材料技术方面,各种高技术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是当代建筑界的新特 征之一,钛合金、碳素纤维等均以其轻质和高强度向建筑界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减轻了施工工序和建筑费用。
1.3.3 空间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矛盾调和在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建筑师不注意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则无视建筑设计中结构、设备等的合理性,设计分工带来设计深化的 同时也造成设计的脱节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 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 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 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1.3.4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矛盾调和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 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 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1.3.5 城市建筑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调和有不少专家称,全球气温变暖的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建筑,沥青路、混 凝土都能让城市气温升高,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楼顶绿化”政策,新盖的大楼要 在顶楼进行绿化,面积要达到楼顶面积的 20%以上,并且开设详细的课程介绍 适合在楼顶种植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志愿者们在公共设施的楼顶帮助进行绿化。
在各个大楼中把雨水存储在草坪下面,有效地利用雨水,椰子制成的草垫很轻, 适合当做土壤,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废物再利用的产品1.3.6 结构设计中力学与美学的矛盾调和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 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 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 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 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 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2 日本建筑文化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 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 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2.1 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 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 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 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 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
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 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 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 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 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 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 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 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 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 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 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 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 生命力的新建筑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 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 材,其力学性能和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和内外分明的二元 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 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
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 主要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 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和运用显 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 新和发展2.2 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 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 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 “详和折变”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 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 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 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 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