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doc
3页浅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建立与最新的进展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一般均衡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但是其假设太过严格,经济学家们在很多方面对原有假设进行了放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代微观经济学 关键词: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 一、 微观经济学的诞生 1776年有两个重要的文件问世,其中一份为《独立宣言》,《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文件,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如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和美利坚和众国的诞生另一份则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而其中,“看不见的手”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亚当·斯密是这样描述的: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
但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想追求的东西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地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在此后200余年的时间里,众多经济学家都在试图将“看不见的手”理论进行数学描述并加以证明 二、微观经济学的建立 微观经济学特别是古典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就在于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证明然而要对此证明,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公理体系来对现实的经济体进行概括最简单地,可以将经济体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即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 1. 消费者为使消费者参与到经济中,消费者必须与商品建立起联系,而这似乎是显然的,因为每个生存的个体都需要消耗商品消费者必须在商品之间做出选择,即存在一个偏好序继而,在一定假设下,这个偏好序可以等价地映射为一个效用函数,这为我们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提供了基础当然,任何商品都有一个非负的价格,而消费者的收入又是有限的,从而,消费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在一定价格与收入约束下最大化其效用其后,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建立了期望效用函数,为消费者在不确定性情形下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2. 生产者。
商品必须由生产者生产出来才能用于消费由于生产者并不去消费商品,因而生产者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的生产技术与价格下,生产者需决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商品的生产以最大化其利润 3. 市场市场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完成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消费者需通过劳动或资本投资以获得消费所需的货币,而生产者则利用资本与劳动进行生产并出售商品以获得利润这就形成了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不同的市场构成导致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不同的市场情形下,消费者与生产者将形成不同的决策 除了实物商品,经济体总还存在一类无形的商品,即金融产品市场,这在不确定情形下非常重要金融产品使得风险可以在经济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扩大了每个经济参与者的可行消费集,这有助于提高经济参与者的福利水平 由于经济体是由个体决策者组成的,当所有个体决策者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了最优,社会整体的福利是否达到了最大?帕累托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判定方法用以判断资源配置效率,尽管该方法并没有为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给出一个完整的排序简单地说,不存在其他的可行配置使一些个体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其他个体的状况变坏,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的。
阿罗认为由个体偏好序列推导出社会偏好序列的机制为社会福利函数,并进一步证明满足四个理性标准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即阿罗不可能定理这使得我们很难去用社会福利函数评价经济运行情况 在以上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试图证明存在一套商品价格体系使得完全竞争经济体的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对此进行了首次的尝试,尽管他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但是这为以后的证明埋下了伏笔该问题直到百年后由阿罗-德布鲁给出了严格的证明,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种情形下均证明了一般均衡体系的存在并进一步证明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任何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每个帕累托有效配置都可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通过对初始禀赋重新分配而实现 值得一提地是,在不确定情形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两种类型完全市场指的是每一个可能的时间事件均存在一个时间事件或有证券与之对应,而不完全市场则指经济体中不存在完全的时间事件或有证券集合在不完全市场情形下,可以通过对长寿命复杂证券的动态交易来复制所有时间事件或有证券从而使证券市场达到完备以实现帕累托有效配置这意味着,我们只需少量的复杂证券就可以使经济体达到帕累托有效,这为现实中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上节介绍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并且在理论上堪称完美然而现实世界却并不是这样,总存在着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现象,即“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为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对前述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多种具有突破性的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代微观经济学 科斯认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费用的,而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能够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科斯突破了传统理论关于市场运行不需成本的假设,将交易成本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科斯并不是否定市场的作用,而是考虑存在交易费用时应该如何去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科斯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产权的界定科斯认为,当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存在着完全竞争,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最优而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产权的初始界定将影响最终的资源配置效率要使市场机制发挥最大效率,就需要明确产权的界定产权理论在科斯这些思想的启发下逐步发展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也过于严格,众多经济学家对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初始于古诺对寡头垄断的研究,由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并由纳什、哈萨尼、泽尔腾等人加以扩展,博弈论早已超越最初对市场结构的研究而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信息经济学也正是建立于其之上。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信息的作用被完全忽略了,而现实中信息的重要性却显而易见阿克洛夫最早对柠檬市场进行了研究,不对称信息使得可以互惠互利的交易行为失败,市场消失了斯宾塞与斯蒂格利茨分别提出通过信号与甄别来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市场达到有效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企业里,这也启发经济学家们关注更一般的情形,即契约的签订与实施等,逐步形成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契约论米尔斯、霍姆斯特姆等提出了委托代理模型用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激励问题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竞争性的价格体系不一定能使资源达到最优,这就需要非价格的制度安排加以约束 经济学家们也对理性人的假定提出了质疑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因而完全理性是不可能的,从而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在阿莱悖论的启发下,卡尼曼与特沃斯基利用心理学研究了不确定情形下个体的决策行为,认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预期效用理论并不符合个体的实际决策,继而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已成为风险决策领域应用性实证工作的基石随后,众多经济学家应用心理学理论重新审视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
作为一个新兴分支,行为经济学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参考文献: [1] 休·格拉韦尔,雷·里斯. 微观经济学[M],秦向东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岭松. 时间、不确定性与资产定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杰,殷玉平. 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评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涛(1982-),男,汉族,山东邹城人,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风险管理、衍生品、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