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docx
9页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 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 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 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 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 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 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2. 相互包含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 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 -绝对主义.独断论,它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人类认识长途中的“里程碑”当成了 “终点站”,因而堵塞了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eg: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牛搬硬套,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借口真理的发展性而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真理的发展规律一(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三) 真理与谬误 p78-80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 相互对立绝对的)2.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发展的规律二: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eg: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一)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观点例子1.以“圣人”的意见为标准eg: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2.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否认客观真理,否认真eg:王阳明的“良知”唯心主义理的客观标准3.以多数人的意见、感觉为标准主张用认识检验认识eg:贝克莱的“集体的知觉”就是“实在性的证据”4.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eg:笛卡尔5. 黑格尔主张用精神活动的实践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6. 实用主义者主张以“有用” “效果”为标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sk:为什么实践可以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answer: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 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只有 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Ps: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可起到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 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 认识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列宁:“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实践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符合论)肯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及其特性两种尺度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真理尺度 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价值尺度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价值(哲学范畴)概念概括了各种价值关系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特性客观性p85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2.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eg:某种事物食用后对人的生长是否有意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 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主客体 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 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eg :药物对于健康人&病人的价值)社会历史性eg :各种不同能源形态,它们的价值变化是由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多维性eg: 一块钻石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 成多维的价值关系(二)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特点:知识性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知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认识结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性认识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 “美”的认识为目的在生活中,人们常要对事物或人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物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相联系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客观存在 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规定性等,必然会对评价结3.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的判断。
人们能否正确作出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性认识,既 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等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三)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1.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 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2.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 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 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3.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 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四) 真曲曲和价值在标准中的辩证统一 解决“是不是”、“该不该”、“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真理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实践: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 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 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