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与转型期相调适的社会治理模式.docx
9页建构与转型期相调适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两个变局”与全面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问题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不胜枚举,思想迭出、成果充栋,且研究日益精细化本文尝试从宏观视野下探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通过拓延时空,把社会治理放在“两个变局”、“两个社会阶段”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力求恰当定位社会建设的坐标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出现两次大变局,一为李鸿章、严复等人所言的“三千年来中国的大变局、秦以来所未有过的世变”,一为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新变局其中,后者包括两次小变局,或者说是新变局的前奏,即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如若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将中国社会分为传统社会和近现代社会,近现代社会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变动时期,亦是社会治理模式的更演时期如果说传统社会是自然经济下的静态社会,那么现代社会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动态社会;如果说传统社会民众的常态性生存状态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那么现代社会民众的常态性生存状态则是“饱食终日、无不用心”和“熙熙攘攘、少言多做”改革开放是近代中国的新变局,社会秩序和阶层结构深刻变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彪炳春秋、声播异域的成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所走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经过长时段的量的积累,通过政策松动所释放的发展空间已趋饱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增量与强质、增进与调整、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并重的时期,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高风险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建设的领导力量,对执政党而言,党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建面临着风险和考验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如果说四个“考验”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执政的外部挑战,那么四个“危险”,特别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执政的内部挑战内部挑战是根本性的挑战,关系到政党自身肌体和精神的健康,外部挑战是阶段性、条件性的挑战,只要内部和谐,就能把外部挑战转化为政党和国家发展的正能量社会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和谐需要党内和谐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首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肌体健康,以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建设,以党的治理促进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改革开放新变局视域下的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贫富矛盾、劳资纠纷、官员腐败问题、流动人口问题、“三农”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精神真空、信仰缺失等信息安全问题属于新空间领域,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属于生存性和发展性问题,精神真空、信仰缺失属于思想精神问题。
除却传统的“三座大山”,隆起了众多山岭,可以说社会问题由平原、丘陵褶变为山地,山连山、矛盾系矛盾,使社会治理更加复杂艰巨二、全面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的共性与特性(一)社会矛盾问题的共性分析1.社会大计民生为先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生需求成为社会主导需求民生是安民之本,民生者,民之生产、生活大民生就是要与民生产、与民生活;小民生是与民生活,特指社会保障,保障弱势群体之生存权,孕育中间群体之发展权和生计权中国处于近代以来的新变局时期,国内利益格局深刻变革,国际秩序潜势调整,变动需要稳健的基础,国际变需要国内稳,国内变需要民生安,此从上层看从下层看,市场经济带来了民众的计划意识和计算生活,民众的物权观、利益观先于民主观、法制观而来,使得民众的民生诉求先于且远胜于其他诉求授鱼”与“授渔”观念的厘清,又使民众的生产诉求稍胜于生活诉求,温州人“要生活先生产”的创业理念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当物质财富呈几何倍数乃至指数增长时,民众的民生诉求悄然发生转移,由生存到生活进而生产,相应地,民众也把目光从社会保障转移到自我创富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保障还是低水平的、不健全的,还有相当部分人群享受不到健全的社会保障,然而又出现了更大的民生诉求,这种民生诉求变被动为主动,由国家保民生到社会养民生、由国家标准到社会标准、由刚性民生和制度民生到弹性民生和社会民生,伴随新民生诉求而来的是民众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新中产群体的出现,这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考验。
2.社会矛盾交错,财富积累分配机制需理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而各种矛盾交织,使单一问题和矛盾复杂化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矛盾可以交织,利益问题容易政治化,思想文化问题容易意识形态化,一个矛盾可以触发其他相关矛盾,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人可以触发其他群体,一般个案呈现放大化效应反思来看,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缺乏合理的利益协调和沟通机制,民众缺乏合理宣泄渠道,导致矛盾叠加交错,易使个案扩大化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应由单向增量向双向增量与强质并重,由基层摸索向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并重,由“滚资本”到“滚资本”与“散财富”并重,更加注重上下协调,更加注重藏富于民和强国裕民民富则国用足,民强则国力盛,民安则邦本固恒产生恒心,恒心筑恒邦如果把改革开放看作民族复兴的全过程,起步阶段主要以增量和“滚资本”为主,中间阶段以增量和强质为主,那么它的未来趋势必然是“散财富”和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则民怨不积、民心相安3.心理化合的潜对抗倾向情切真伪、意含表里、势有潜显业缘、地缘、血缘、学缘使社会大群化合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共同体,至少形成不同的心理归属,与外显的组织群体相比,这种潜在的心理归属共同体更易形成现实力量,某一事件可能会使潜对抗力量不谋而合。
现代分工在使人的生产日益专业化的同时,也使人的需要日益成为多元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现代分工使人的需要日益多元的同时,也使人的诉求通过多元化渠道反向上溯汇合,当民众的正面需要长期得不到回应,就会使民众反向诉求,多元化的诉求形成多元化的潜群体,多元化的潜群体继而汇合为一元化或二元化的经济、政治诉求,如行业工会、社团组织、地缘团体等显组织和显要求易于防控和满足,而潜力量和潜诉求却不易发觉和疏导二)社会矛盾问题的特性聚焦1.经济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及分配不均,矛盾双方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和主导能力的大小经世济民”包含管理经营和周济大群两层含义,而现代市场经济已退化为自我周济,失却了周济大群的意义商人在现代社会已跃居翘楚,大量财富涌向商人群体,大量资源掌握在官商群体手中,这使他们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导向古人讲“富润屋,德润身”,倘使社会大群被引导上慕名求利的道路,使大群追求在“富润屋”一向上,偏废了“德润身”,将会产生巨大的名利冲击波,这对人文界的损害不亚于原子武器对自然界的破坏对财富和资源的垄断权,使其他社会群体难以获得公正机会,难以获得自身的特定话语权和支配权,这就形成了精英层无与伦比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与普通民众微乎其微的话语权和支配权的层次对比。
2.政治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公权力和私权利的侵蚀关系,官员角色和职能错位,依靠公权力与民争利,形成两种鲜明的文化和两个相对封闭群体政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官员居于公共职位上,掌握法定公权力,现实中却存在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矛盾,某些官员依靠公权力,侵蚀他人的私权利而增益私权利,此其一一些官员的角色和职能错位,与民争利,制造官民隔阂与对立,造成了民怕官、民怨官、民抗官,从而形成了两种鲜明的文化和两个并行封闭的群体,此其二3.新空间领域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和图像载体,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转换,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空间有限,易向虚拟空间转移新空间领域具体指网络空间领域,如果说社会势力分为潜显两种,那么网络空间为不同显势力和潜势力提供了潜沟通方式网络空间具有平台高、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现实社会的矛盾极易向网络空间领域转移,从而引起串联效应,对现实世界形成巨大的虚拟冲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互联网新空间领域治理,构筑防御外部危险和化解内部矛盾的“防火墙”,使新空间领域成为社会治理的对象和手段,预防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盲合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多维立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内部体现和基本立足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全面转型的中国需要建构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模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应当从多方面努力,既要有硬性的制度规定,又要有软性的人文管理;既要有理念正位,也要有行为合规;既要有量的积累, 又要有质的提升; 既要有“动”,又要有“稳”一)政策松紧适度,营造有活力的软环境个体心境构成群体心境,社会群体心境决定其未来走向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会群体心境的培育和社会软环境的营造,这是社会管理的魂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治理理念更新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心力,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发展成果怎么享是社会建设治理的基本问题,改革发展要以人为导向,努力释放社会发展空间,使公民不断得益于改革发展的红利,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坚持社会公正,反对两种“倾向”社会公正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合理性的基本评价社会公正体现了制度和政策的原则性,以社会公正的原则性(刚性)来守护社会管理的软环境如果说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社会群体心理和营造社会管理软环境的宏观指导,那么,社会公正就是中观设计和取向社会公正是社会治理领域的“中庸”思想,要预防和反对两种极化思想:一是种极化、偏富的思想;一种是平均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想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大社会治理体系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是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是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展开,也是大社会建设框架的搭建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社会建设方面,应确立大社会观念,构建大社会治理体系,以社会建设为主轴,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两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建设创造条件,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其它方面搭桥筑基,促进小社会建设和大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三)社会保障的层次化、股份化、制度化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如果说吃饭问题是耕稼文明最突出的矛盾问题,那么,民生问题就成了工商文明最突出的矛盾问题社会治理是政府等管理主体在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对社会各领域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是保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