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双差生”(尚建鹏).doc
4页素质教育下 “双差生”的教育及转化尚建鹏摘要: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但对“双差生”的教育转化,一直是制约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就成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双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提出多激励,少批评;多关注,少冷落;多活动,少苛求;架起沟通桥梁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双差生”、素质教育、教育转化 “双差生”就是指学习习惯、水平及行为自律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又称为“学困生”、问题学生等在长期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将这一类学生列为影响和制约学校升学率的关键,以至于出现了随意剥夺他们中考、高考权利的事件,这些极端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民众对教育的认同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也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所谓的“双差生”不再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总结长期的工读教育研究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一、卓有成效地运用激励、赏识教育,能够消除刻板地批评教育造成学生的抵触工读教育是对有不良行为学生进行行为转化、心理矫治、预防犯罪和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长期的工读教育经验告诉我,相对于普通学生,“双差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关注。
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通过骄人的学习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社会的认可,只有想尽办法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吸引更多的目光,甚至不惜采取极端的措施对于他们的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的打压式或无视式,应该适当运用赏识教育中的激励教育法,使他们获得与同龄人同等的肯定和赞赏,消除其自轻、自贱、自卑的阴影教师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发现及挖掘“双差生”身上的优点及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重拾人生的信念及信心,迈出自我觉醒的关键一步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缺点及不足,也不要 “一棒子打死”,更不要在众多学生面前批评、指责、挖苦他们,要运用旁击侧敲得战略,既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理解老师顾及他们的自尊心的良苦用心,从感情深处打动他们,使他们朝着教师、家长预想的方向发展二、教师密切关注“双差生”的学习及成长,可以唤醒他们表现自己,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理念提倡 “以人为本”、“分层教学”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造情境,让“双差生”获得更多的发表自己看法及见解的机会,诚然,短时期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但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既锻炼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又让他们时刻保持紧张状态,减少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顾及其他事物的情况出现,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鼓起信心迎头赶上,减少了课堂教学中被打扰或打断的几率,真正使课堂教学有序地活跃起来。
即使“双差生”的学习成绩短时期内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只要他们具有了“知耻而后勇”的决心,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让老师、家长及社会刮目相看三、克服急功近利的认识,对造成“双差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心理剖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诚地和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深入 “双差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分析造成其学习及行为障碍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心,使他们拥有成就感,逐步树立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候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请不要气馁,相信你已经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架起沟通的桥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代沟”出现的年龄层次越来越短;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及思想独立的愿望又不被老师、家长、社会所理解,同时由于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而又固执己见对于这些原因认知的不足,使我们的教师对“双差生”的教育转化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束手无策。
双差生”的形成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理解及沟通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和融合教材内容对于“双差生”的教育及转化,我们也应该提倡教师的桥梁作用,架起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相互理解的彩虹教师经常关注“双差生”的成长,定期向家长反映自己的教育转化方法及学生的转化情况,使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而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通过和家长及学生的互动,进一步掌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并积极引导、改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体系,为“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参考书籍:【1】《教育学基础》 张斌贤 北京科技出版社【2】《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