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人教版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面汇总归纳.pdf

21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76903349
  • 上传时间:2024-08-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3M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1 页 共 21 页 人教版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是链接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一 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 qí 皂荚 jiá 树班蝥 máo臃肿 yōngzhǒng 攒 cuán成秕 bǐ谷 系 jì 一条长绳拗 ǎo过去锡箔 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第 2 页 共 21 页 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 P2 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 2 段 (1) 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 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 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 第 7 段雪地捕鸟(9 个动词) 3.P6 第 9 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 2 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毛掸 dǎn子咻 xiū咻玉簪 zān花骊 lí歌花圃 pǔ懒惰 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 第 3 页 共 21 页 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 ,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 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 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 ,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 4 次)(2) 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 11、32、54、55 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 13-31 段、 第 3 课丑小鸭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讪 shàn笑吐绶 shòu鸡沼 zhǎo 泽木屐jī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 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第 4 页 共 21 页 (2) 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

      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 ,作者是安徒生,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第 4 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萋 qī 怀恋 liàn幽寂 j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2)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姜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点拨:此句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需记住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第 5 页 共 21 页 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女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诗作有《自由颂》 《致大海》 《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 ,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以劝告口吻, 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 :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第 5 课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 zhòng 谒 yè称 chèn前时之闻泯 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世隶耕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 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 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 或以钱币乞之乞: 第 6 页 共 21 页 求取 (7) 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 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第 7 页 共 21 页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 P37 注释 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 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 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篇二 一、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第 8 页 共 21 页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 “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 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第 9 页 共 21 页 11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 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 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 1: 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 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 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 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 首联中的“客路”、 “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 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 第 10 页 共 21 页 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 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 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 诗的前两句写景, 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第 11 页 共 21 页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 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第 12 页 共 21 页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 《雁门太守行》 1、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 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 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 “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 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 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 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 第 13 页 共 21 页 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 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 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 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

      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 《天净沙秋思》 1、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 全诗仅 28 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 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 第 14 页 共 21 页 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 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

      2) 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 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 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 这种安适、 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第 15 页 共 21 页 六、 《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 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 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 描绘”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的画面, 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 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第 16 页 共 21 页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 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 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 将花鸟拟人化, 感时伤别;花也溅泪, 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 17 页 共 21 页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 18 页 共 21 页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奇,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温暖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第 19 页 共 21 页 11 、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勒出瑰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3、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 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 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 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完课后, 老师往往留作业, 这些作业大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迁移,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动脑,积极完成在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现在有很多的参考书,有现成的答案,写作业前不要去看,须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照抄别人的东西必定使自己失去锻炼的机会, 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照样不会,如确需验证一下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可待作完后翻看、修改 如作业中遇到问题,就要及时的讨论、发问学问”一词事实上就包含学与问的两个方面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

      又问又学,才是完整的学问连两千年前的孔子都注重问他曾“问礼于老聃”,“学琴 第 20 页 共 21 页 于师襄”,还曾求教于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当然,好问,不是瞎问、乱问,要问得有意义,有价值,问到点子上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就生活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一点和别的科目有很大的不同,真正不懂的内容较少,大多难于理解的是文章背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应注意: 首先, 要先问己, 再问人, 陈景润说:“不要一遇不懂的东西,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而是要先自己认真的思考一下,这样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请教别人,这样往往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和锻炼 其次,问要有目的、有中心要抓住核心问题,容易有收获 第三,追根寻源,一问到底 郑板桥说:“读书好问,问不得,不妨再三,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凝窦释然,精理迸露 七年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1) 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 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 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 文章主题的概括、 层次的划分、 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 第 21 页 共 21 页 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 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 质疑 就是对文章的见解、 修辞手法、 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 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 、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 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 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 记录 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