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劲性复合桩规程正文送审稿.doc
36页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送审稿. z.-目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 根本规定43.1 适用条件43.2 设计根本资料43.3 设计原则54 设计64.1一般规定64.2 桩基设计计算74.3 劲性复合桩构造95 施工115.1 一般规定115.2 MC复合桩施工115.3 SMC复合桩施工126 质量检测和工程验收136.1 成桩质量检查136.2 基桩检测146.3 工程验收14附录A 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16附录B 劲性复合桩支护构造21条文说明23. z.-1 总 则1.0.1 为了使劲性复合桩在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验收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平安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工程中劲性复合桩桩基的设计、施工、检测和验收1.0.3劲性复合桩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上部构造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计,选择相应的桩型及技术参数。
1.0.4劲性复合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z.-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S桩〔Sand pile〕:散体桩,桩身为碎石、砂、砖瓦碎块、钢渣、矿渣等散体材料,多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柱锤冲扩、振动水冲等方法成桩 M桩〔Mi*ing pile〕:半刚性桩,桩身多为水泥土,也可采用粉煤灰、石灰、化学浆液或混合料与土混合形成,多采用深层搅拌法成桩,也可采用高压旋喷、旋搅、注浆、夯实水泥土等方法成桩2.1.3 C桩〔Concrete pile〕:刚性桩,主要混凝土类桩,多采用静压、锤击、振动沉管、螺旋成孔、柱锤冲击等方法成桩2.1.4 劲性复合桩(Strength posite piles):将S桩、M桩、C桩中两种或三种桩型复合为同一桩体,形成有互补增强作用的复合桩,桩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密度和均匀性且与桩周土具有共同工作性能2.1.5 MC桩〔MC piles〕:M桩成桩后,在M桩中心施打C桩,形成MC桩2.1.6 SMC桩〔SMC piles〕:SM桩成桩后初凝前,在SM桩中压入或打入C桩,形成SMC桩。
2.1.7芯桩(Strength-cored Pile):复合桩芯,桩径相对较小,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将作用于桩体上的竖向荷载向下和桩外芯传递,大幅度增加了荷载作用面积和深度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等2.1.8外芯〔Outer Core〕:劲芯复合桩中芯周围局部,一般为M桩或SM复合桩2.2 符号2.2.1 作用与作用效应pk ——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根底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pc —— 根底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fak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fpk ——桩体单位截面积承载力特征值(kPa);fsk ——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kPa);fspk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kPa);——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复合段第土层侧阻力特征值(kPa);——非复合段第土层侧阻力特征值(kPa);——复合段端阻力特征值(kPa);——非复合段端阻力特征值(kPa);——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2.2.3 几何参数A——根底底面积(m2);A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m2);——复合桩桩身截面积(m2);——芯桩桩身截面积(m2);b——根底底面宽度(m);D——复合桩桩径(m);d——芯桩桩身直径(m);d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l——根底底面长度、桩长(m);、——劲性复合桩复合段第土层厚度和非复合段第土层厚度(m);m——面积置换率;Sa—— 桩间距(m);U——复合桩桩身周长(m),按M桩设计桩径计算;u——芯桩桩身周长(m);. z.-3 根本规定3.1 适用条件3.1.1劲性复合桩适用于软弱土层或软硬互层的地层。
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地基和建筑物体型的复杂性,以及由于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劲性复合桩桩基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见表3.1.2 劲性复合桩桩基设计等级表3.1.2设计等级建筑类型甲级〔1〕重要工业与民用建筑物;〔2〕2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3〕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上下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4〕14层以上框架—核心筒构造及其它对差异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5〕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7层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岸边建筑;〔6〕对相邻既有工程影响较大的建筑;〔7〕一柱一桩的建筑物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建筑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层以下的一般建筑3.1.3对于泥炭土、腐殖土,或有侵蚀性地下水、地下水流量大,应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劲性复合桩的类型3.2 设计根本资料3.2.1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应包括以下容:〔1〕评价浅层土地基承载力;查明浅层明滨、暗滨、淤泥等软弱土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围和深度;探明地下障碍物的围和深度〔2〕对桩基持力层以上〔包括持力层〕土层提供原位测试参数。
〔3〕根据场地条件,提供劲性复合桩桩基设计参数,并评价劲性复合桩方案的适宜性〔4〕建筑场地围土层的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粘性土的塑性指数3.2.2 建〔构〕筑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有关资料应包括以下容:〔1〕建〔构〕筑物场地的平面图,包括周围建筑物、交通设施、高压架空线、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和地下防空洞的情况;〔2〕相邻建筑物的平安等级,根底型式及埋置深度;〔3〕场地的平整情况及道路、水电及建筑材料供给条件3.2.3 建〔构〕筑物的有关资料应包括以下容:〔1〕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和建筑物底层平面布置图;〔2〕建〔构〕筑物构造类型、荷载及建〔构〕筑物的使用或生产设备对根底竖向及水平位移的要求〔3〕建筑物平安等级、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等3.2.4调查了解该地区劲性复合桩工程经历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经历和使用情况等,以及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静载荷试验等相关资料,提供劲性复合桩设计所需参数,包括M桩、C桩、复合桩的桩侧阻力特征值和桩端阻力特征值3.2.5 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应包括以下容:〔1〕施工机械的型号与性能、动力条件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2〕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等。
3.3 设计原则3.3.1劲性复合桩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计容包括单桩承载力及变形计算等,计算时荷载组合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3.3.2根据地质条件、上部构造要求及荷载特点选用具有最正确经济技术效果的组合方式及参数,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以下规定:〔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应参照地质条件一样的试桩资料,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历参数综合确定当缺乏可参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资料、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历参数确定3.3.3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1〕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桩基,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2〕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应参照地质条件一样的试桩资料,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历参数综合确定当缺乏可参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资料、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 z.-4设计4.1一般规定4.1.1 劲性复合桩应按MC桩和SMC桩等类型进展设计4.1.2 劲性复合桩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应满足桩身强度要求。
劲性复合桩芯采用现浇混凝土时,配筋按照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有关规定执行;芯采用预制桩时,应符合国家及省现行有关规定4.1.4 劲性复合桩桩长宜穿透软弱土层,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当软硬互层且理想持力层较深时,可用浅部相对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小于1D4.1.5MC桩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1 M桩桩径宜取600mm~1500mm,C桩桩径〔边长〕宜取220mm~1000mm,C桩与M桩的直径〔边长〕比宜为1/3~3/4;2 当C桩桩长小于M桩时,C桩与M桩的长度比宜为1/2~3/4;当C桩的桩长大于M桩桩长时,C桩应进入持力土层4.1.6SMC桩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1 S桩的桩长不宜大于M桩的桩长;2 S桩桩径宜取220mm~800mm,M桩桩径宜取600mm~1500mm,C桩桩径〔边长〕宜取220mm~1000mm;3 M桩水泥掺入量应通过室配合比试验确定,宜为15%~25%,土质松软且采用湿喷及旋喷工艺时应加大掺入量;4 当C桩的桩长大于M桩桩长时,C桩应进入持力土层4.1.7 劲性复合桩基桩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基桩的最小中心距不小于4d且不小于2D,桩长不宜大于40D;2当劲性桩穿透可液化土层时,应施打直径为220~280mm的S桩以消除液化影响;3 C桩为预制桩且作为抗拔桩时,为单节桩。
4.1.8 劲性复合桩桩基设计时,可按有关规定考虑芯桩、水泥土、土及承台的共同作用桩身强度与裂缝控制验算应按芯桩进展验算 抗压桩纵筋伸入承台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5倍主筋直径,抗拔桩桩顶纵向主筋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构造设计规?GB50010确定4.2桩基设计计算4.2.1 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确定:当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时,应按下式确定;Ra=Qu/K〔4.2.1〕式中 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K—— 平安系数,取K=24.2.2当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历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宜按以下公式估算:长芯桩:〔4.2.2.1〕短芯桩:〔4.2.2.2〕式中:——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U——复合桩身周长(m),按M桩设计桩径计算;u——芯桩桩身周长(m);、——分别为劲性复合桩复合段第土层厚度和非复合段第土层厚度(m);——劲性复合桩桩身截面积(m2),按M桩设计桩径计算;——芯桩桩身截面积(m2);——复合段第土层侧阻力特征值(kPa),可根据勘察报告及地区经历提供的水泥土搅拌桩侧阻力取值,也可参照表4.2.2.1的规定取值;——非复合段第土层侧阻力特征值(kPa),按勘察报告及地区经历取值,且应取与各自桩型相对应的侧阻力特征值;——M桩或SM桩端阻力特征值(kPa),按勘察报告或地区经历取值; ——C桩桩端阻力特征值(kPa),按勘察报告或地区经历取值;——复合段侧阻力调整系数,取值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