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个性与行为(2).ppt

20页
  • 卖家[上传人]:嘀嘀
  • 文档编号:261933434
  • 上传时间:2022-03-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5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 象、思维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 好、价值观、态度意志过程-意志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第五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 三、挫折行为四、激励机制 一、需要与行为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产生的原因: 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Lewin)融合各派理论之长,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95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根据这种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需要: 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个体缺乏某种事物时,就将处于一种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人的生存或发展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威胁 个体为摆脱这种不利的状态,必将寻求采取某种行为,得到或回避某种事物或目标行为的形成: S O R刺激(原因)个体(需要、紧张、不舒服)反映(行为)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类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二、 动机与行为刺激需要意向愿望(驱动力)动机可达目标(方向)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动机结构:一个人往往同时存在着多种动机,这些动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和斗争,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 动机体系中,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 强 度 动 机 类 别BCAD 三类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间接行为人的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间接行为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目标增强降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v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v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v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v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v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需要是起点,目标是终点,根据目标的达到或未达到再引起新的需要或新的行为的循环过程三、挫折行为未满足的需要心理和生理紧张的动机寻找消除紧张的行为目标满足需要紧张消除挫折心理更紧张新的需要引起产生受到产生达到未达到得到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挫折:满足需要的动机受到阻碍的现象 动机受挫:建设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建设性行为是指个人受挫后采取的积极的理智的行为。

      表现为增强努力,模仿,重新解释目标,补偿或替代,合理化等 破坏性行为是指个体受挫后采取的不理智的消极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固执,退化(回归),推诿,冷漠,压抑等 处理挫折行为:谅解、宽容、劝慰、 缓和,分析原因(主、 客观),客观阻碍,引导其走向解决问题行为,教育、批评 四、激励机制 积极性: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激励的一般模式 (一)外因强化模式 外因强化模式强调把激励看作是一种通过协调和控制环境诱因条件,以刺激个体需要,引起或加强工作动机,激发或强化工作行为实现组织目标外因强化模式图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 馈(二)内因强化模式 内因强化模式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即个体的希望、愿望、需要、驱动力等,对个体行为主动地、自觉地激发,使之朝向于一定的目标需要 愿望欲望 动力行为目标 反 馈(三)目标导向模式 目标导向模式强调个体自身存在着种种需要与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导致内心的紧张,从而使人产生一定的动机,动机总是指向于一定目标的,管理过程中,激励功能的实现就是正确引导个体动机行为的目标指向,使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统一,使之目标行为在满足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体需要。

      目标导向模式图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理紧张性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产生新需要反 馈 以上三种激励模式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外因强化模式注重通过外在适宜刺激以诱发工作行为; 内在强化模式注重内在工作动机对工作行为的推动力; 目标导向模式则注重职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通过目标导向达到行为激励的目的 尽管这三种模式存在差异,但本质上它们都注重外部诱因与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影响和制约 总而言之,激励既表现为客观环境诱因的适应,也表现为对人为环境诱因的操纵或改变;通过适应和改变的手段,刺激职工的工作需要,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强化职工的工作行为,协调职工的工作目标,在满足职工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