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总结.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2128920
  • 上传时间:2019-07-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元总结(四)知识导图思维整合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膨胀,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2.过程(1)从二战后期开始,美苏等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2)随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采取一系列对抗措施,建立情报局,成立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二、两极格局的演变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两极对峙演变为美苏之间的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双方既有紧张的对峙,如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也有缓和,如戴维营精神的出现,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2.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由全面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3.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重新强硬,步步进逼,而苏联无法承受全球争霸带来的沉重负担,开始主动同美国“缓和”。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1.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苏联和东欧局势混乱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四、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中三阶段的较量1.第一阶段的较量(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2)重大事件:“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2.第二阶段的较量(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积极进攻战略2)重大事件:①“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的顶峰;美国提出武力遏苏的“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3.第三阶段的较量(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2)重大事件:①“缓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和与西方缓和);②1987年与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双方进入“第二次缓和”期4.冷战的结束1991年12月21日,苏联完全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1.相同点背景世界大战破坏或动摇了原有世界体系过程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实质体现大国意志及大战前后各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有大国强权的烙印结果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内容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作用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矛盾2. 不同点项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雅尔塔体系背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主宰体现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体现美苏两大国意志特点调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中心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性质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例题】 (2019·山东高考)如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题思路 本题以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第一幅图的时间1945年根据二战中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第二幅图时间是1948年二战后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冷战局面,后来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在苏联占区成立民主德国。

      第(2)问,影响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概括答案示例 (1)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1.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2.解题技巧(1)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①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②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及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③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④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2)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3)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①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②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第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