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夜书所见观后感.doc
3页《夜书所见》教学观后感 靖边一小 孟雪芬我国古代诗歌,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老师不会教古诗,经常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很深,突然觉得古诗教学也不全是枯燥乏味的的《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这是一节旧课新讲的课,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先读后背再默,最后重点悟诗品句教师抓住“动客情”这条主线,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一次,诗人在听到萧萧的风声,感到有些寒意时,动了客情;第二次,诗人在看到灯光,料想是儿童玩蟋蟀时,又动了客情,思念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突出,又突破教学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学生说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萧萧的风声,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体会诗人淡淡的伤感 二、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时刻不忘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体会出伤感之后,出示“啾啾虫鸣、群雁南归、秋菊摇曳、呼呼秋风”等词语让学生补充诗句“------送寒声”,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还能自己做诗,这即是一件快乐的事,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三、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著名语言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整堂课朗读的形式很多,有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齐读等,教师还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走出文本,拓展练习 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课堂上即学习《夜书所见》,又复习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儿垂钓》、《所见》、《村居》,拓展了《静夜思》、《春日》、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等借景抒情的诗句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更是一节让人受益匪浅的课要想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有所提升,今后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老师过硬的教学本领,有学生丰富的古诗词积累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为上好今后的每一节课而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