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
9页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摘要: 新剑桥学派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如何变化,同时研究决定这种变动趋势的根本因素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新剑桥学派从劳资双方的角度探究分配问题,并将分配问题放于经济增长中进行分析借助新剑桥学派理论,从投资率的角度来检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此根底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有新的借鉴意义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认新古典综合派的根底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根底,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 一) 分配理论新建桥学派的分配理论建立在价值理论根底之上,假设社会只存在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纯产品在两个阶级中被划分为工资和利润,那么工资和利润的关系可表示为:r = R( 1 - w)式中: r—利润率R—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w—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比例局部。
根据这一公式,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r 的大小与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局部 w 成反比,即国民收入为一定量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另外,利润率( 或工资和利润的份额) 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直接相关,因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局部( 即雇佣劳动力的多少) 和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 生产资料的生产率) 都代表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所到达的水平上述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客观的物质根底一方面利润( 纯资本收入) 是资本家凭借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它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 另一方面,工资是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按照表现形式,工资可以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前者取决于某些外生变量( 如历史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比照等) ,而后者那么与利润率、商品、货币流量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有关虽然货币工资可以不依赖实际工资而自行变动,但是其变动却可以反过来影响实际工资: 当货币工资上升时,它会推动本钱上升,进而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实际工资下降通过比照劳资双方的实力,新剑桥学派提出资本主义分配格局是显失公平与合理的由于他们坚持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进行批判,因此被称为左派的经济学。
二) 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对分配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并不满足于对分配关系的静态分析,他们将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以投资率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相互作用,首先,当储蓄倾向一定时,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投资率的增大) 会使国民收入分配朝有利于资本家的方向变化,即经济增长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的失调,使工资阶级的处境相对恶化; 其次,在投资率一定时,由于工人的边际储蓄倾向低于资本家的边际储蓄倾向( 工人的收入大局部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倾向于资本的分配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就随之加快,而这又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衡,因此建立在分配不均衡根底上的经济增长会陷入恶性循环,收入分配越不平衡,经济增长越快,导致收入分配越不平衡,最后造成“富裕中的贫困〞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相互结合,共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失调和贫困的原因因此,新剑桥学派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有它的缺陷所在,他们并没有讨论引起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 1) 生产工具的分配,( 2) 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个人附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因此只谈分配而回避生产关系,企图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分配问题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二、 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局部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在2000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市,人均为2l577.24元,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为5267.86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多同时由于行业开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从我国目前行业开展的情况来看,收入增幅最高的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效劳业其次是民航、铁路、烟草、电力、电信业等,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22年第三季度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到达4.25倍,而在2000年同期此数据为2.62倍,2022年为3.98倍。
社科院2022 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收入最高的 20% 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 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开展〞据有关资料说明,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户拥有银行储蓄存款的80%收入的严重集中化强烈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开展的参与,从而阻碍了健康的经济开展而随着经济的开展,国民收入在劳资间的分配越来越不平衡,造成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成为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劳资关系日益紧张,伴随而来的劳资冲突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开展的一大障碍,也成了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下我国劳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 尤其是分配制度) 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形成的重效率轻公平的原因,甚至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也导致了劳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如果单纯地停留在外表的原因分析上,而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外表的、错综复杂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找到再多的原因,那也仅仅是一堆“原因〞的堆砌,只提供应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但却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而在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投资率模型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 ①社会只有工人和资本家,国民收入划分为工资和利润: Y = W + P; ②工人和资本家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并且 SW< SP,有 S = SW+ SP= SWW + SPP; ③根据凯恩斯原理,在均衡增长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即 I = S从上述模型中不难看出,投资率是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投资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倾向于资本家的收入分配又通过投资率而有利于影响经济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劳资收入差距也就愈演愈烈因此我们以投资率为视角,借助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历程及劳资冲突现状,重新审视我国劳资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正如新剑桥模型所证明的,高投资率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劳资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长的投资率,企业、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无视财富分配导致了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当然适用这一理论需考虑其理论背景与我国实际: 该模型产生的制度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那么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是否存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生硬的条文之中,必须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并且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得到强化一方面,不断涌入的大量外资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参与到利润分配当中,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要求我国建立与经济大环境相类似的经济运行制度,这些因素无疑为新剑桥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创造了环境三、新剑桥学派视野下的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应对思路新剑桥学派竭力主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措施应放在收入分配领域,反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强调通过政府干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让社会大多数民众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如主张通过合理的税收,特别是通过累进所得税收来改良收入分配格局,把经济增长的果实用于消除贫困,如建学校和医院,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把花在军备上的钱拨归民用,以提高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福利最终目的就在于使社会财富从资本家转移到劳动者琼·罗宾逊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 只给孤儿、寡妇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并用同等重的赠送税以支持这样的遗产税的征收) ,以便消灭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由此得到的财产及其收入专用于公共目标,开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因为财产占有制度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历史原因,所以改变原有的财产占有制度,消灭坐收利息阶级,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我国目前应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为首要任务,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将从高收入者的财产转移到低收入者,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结合新剑桥学派的相关政策及我国的实践,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工资制度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客观国情,以及随着科技进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的开展事实,另外没有完善的工会制度保障劳动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但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落后,没有根据经济的开展趋势作出及时的调整,一方面使劳动者的工资增长速度远不及经济开展水平,劳动者并没有很好地分享经济开展所带来的成果,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与企业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比拟先进的工资制度,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或者建立工会来保障劳动者利益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促使社会利益更多地向劳动者转移,使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从而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
二) 限制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垄断部门,如供电、供水、电信等行业,由于它们附属于政府部门,或者政府赋予他们一定的行政权力,或享有政府补贴,会使企业较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导致利益流向特殊群体,导致群体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垄断利益会转化成这些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或者职工享有额外的福利,还扩大了劳动者内部的收入差距因此限制垄断,防止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缩小行业间、群体间以及劳动者内部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主要可通过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 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限制; 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等具体措施来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减少垄断行业和垄断部门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 完善税收制度1.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调节再分配的作用,甚至还加剧了收入差距如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它只能以工资性收入作为征收对象,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构成往往比拟复杂,一些隐性但数额巨大的收入便游离在纳税范围之外,使工薪阶层反而成了主要的纳税主体,增加了中产阶级的负担据统计,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