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生产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pdf
3页水稻生产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1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管理、投入品管理、收获与晾晒、储藏运输、质量要求、档案管理等全产业链管理的技术要求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本文件适用于区域内水稻生产全产业链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 GB 1350稻谷 GB/T 1354 大米 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T 21015稻谷干燥技术规范GB/T 29890粮油储藏技术规范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847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176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通则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847 的规定5土地整理 秸秆还田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切碎均匀撒于田间,田面留茬高度≤10cm,秸秆切碎长度≤5cm。
整地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深20cm~25cm,不打破犁地层机插秧田机械作业深度≤20cm,泥脚深度≤30cm,拣出杂草残茬 施肥 旋耕前增施速效氮肥(以每100kg秸秆增施纯氮1kg为宜)或每667m2同时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kg~3000kg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62栽培管理 品种选择机插稻和移栽稻应选用全生育期145d~150d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种,如临稻16号、临稻19号等;麦茬直播稻选用生育期120d左右的早熟品种,如临旱1号、津原85等,做到抢茬早播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中4.2.3表1稻大田用种的规定 育秧6.2.1适期精播适宜播期5月中旬,人工将秧盘整齐紧密排放在秧床上,均匀撒施2.0cm~2.5cm厚的营养土于秧盘上进行播种,盖0.5cm厚的土,浇水后覆盖地膜6.2.2秧苗培育机械化插秧和抛秧采用软盘育秧技术,人工插秧采用水稻旱育秧技术应符合DB 3711/T 92的规定 移栽6.3.1移栽时间 插秧时间6月中、下旬人工插秧浅插、匀插,插深一般3cm~5cm6.3.2合理密植 人工插秧的高产田行距25cm,墩距10cm,亩插2万墩左右,每墩3~4苗;一般大田行距23cm,墩距10cm,亩插2.5万墩左右,每墩3~4苗。
7田间管理 追肥重施穗肥, 补施粒肥, 一般不施分蘖肥或看苗轻施分蘖肥, 亩施尿素2kg~3kg; 进入幼穗分化期后,追一次穗肥,亩施尿素3kg~4kg,氯化钾3kg~4kg高产地块抽穗后看苗补施粒肥,亩用尿素1.5kg或喷施叶面肥二叶期喷施1%尿素水溶液 灌水插秧后要保持寸水活稞、浅水分蘖;分蘖后期开始晒田,坚持轻露轻晒,避免一次重晒田;孕穗、抽穗期应保持浅水层;灌浆期活水养根,干湿交替,保持湿润到成熟,收获前7天停水8病虫草害防控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本着安全、优质、营养的基本原则,3突出生态控制,综合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减少病虫源,合理施肥,科学用水 生物防治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减少病虫源,合理施肥,科学用水 物理防治可利用高压、日光曝晒、黑光灯诱杀及过滤除菌等物理因素防病杀虫 化学防治8.5.1病害防治8.5.1.1条纹叶枯病 重点抓好育秧田灰飞虱的防治, 在水稻收获前后和起苗前选用吡虫啉、 藜芦碱等药物各进行一次防治8.5.1.2纹枯病 防治适期在8月中旬, 每667㎡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ml或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20ml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对准水稻茎基部喷雾,隔7d~10d再防治一次。
8.5.1.3稻瘟病 在水稻苗期、破口期、起穗期每667㎡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40%稻瘟灵乳油100ml,兑水30kg~50kg喷雾8.5.2虫害防治8.5.2.1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二化螟 每667㎡用2.5%甲维盐2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8.5.2.2稻飞虱 每667㎡用15%吡虫啉20g,兑水50kg喷雾防治 8.5.3 除草 播种后每667㎡用60%丁草胺30g兑水30kg喷雾水稻移栽后5d~7d内,每667㎡用60%丁草胺乳油100g~150g,或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g~20g拌细土30kg撒施 9收获与晾晒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收获后注意单晒、单储,采用机械烘干应符合GB/T 21015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