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
10页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专 业:tumu学 号:2009XXXX姓 名:XXX实习地点: 黄湾——龙门洞 实习时间: 8月16日~ 9月25日 实习成绩:指导教师(签字):2011年 8 月 23 日目录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31、实习目的:32、实习任务:33、实习要求:3二、实习内容:31、地貌部分31、堆积地貌32、侵蚀—堆积地貌43、侵蚀—构造地貌44、侵蚀—溶蚀地貌42、岩层:43、地质构造:6(1)、断层6(2)、节理7(3)、褶皱74、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75、水文条件:96、工程地质问题:91、隧道位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92、桥基与地质构造以及选址的关系10三、实习心得10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峨眉山野外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即是一次认识性的实习,又带有生产实习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 实习目的: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土木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 实习任务: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3、 实习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绘制黄湾——龙门洞一线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及详细工程地质纵坡面图,编写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和各类建筑物工程地质说明书二、实习内容:1、地貌部分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1、堆积地貌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2、 侵蚀—堆积地貌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于线路100到400米处有大面积的一级和二级河流阶地.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3、 侵蚀-构造地貌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4、侵蚀—溶蚀地貌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2、岩层:峨眉山地区的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顶部到第四系均有出露.第四系(Q):最常见的第四系沉积层包括冲积层、洪积层、残积层、坡积层;侏罗系(J):上部砖红、紫色泥岩为主,夹杂少量砂岩及粉砂岩,中部和底部为紫灰、灰绿、灰黄、紫红等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回旋层组成;三叠系上统(T3):上中部为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及煤层或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深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泥岩或页岩的韵律层;三叠系中统(T2):上部为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中部以灰岩为主,底部为云泥岩及中层状白云岩;三叠系下统(T1):上部以白云岩为主、最顶部为水云母粘土岩、中部为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底部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旋回层;二叠系上统(P2):上部为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回旋层,下部为微晶、隐晶、斑状及杏仁状玄武岩组成;二叠系下统(P1):上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巨厚层状的石灰岩,夹少量薄层泥岩,底部为灰、灰黑色页岩、泥沙岩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前震旦系(Y2):灰白、肉红色花岗沉积岩构造:泥岩:在铁路沿线100至200米处的河流两岸存在大量的泥岩,属侏罗系泥岩,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颜色为褐色,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遇水软化,不利于桥墩的修建.后田坝的泥岩内部带有石膏状纤维,因此富含SO42-,容易对桥墩造成腐蚀,因此工程性质差.石膏具有遇水易膨胀,侏罗系泥岩失水易干缩的性质,因此也不利于桥墩的修建页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粘土岩,属于三叠系上统页岩致密,硬度低,表面光泽暗淡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页岩抗风化力弱,易出现葱花状风化构造,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页岩不透水,往往成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层积岩:沉积岩的形成:水底淤泥等沉积物由于水的退却二出露地表,形成未固结的土,一段时间后,经物理化学作用,土里的水逐渐蒸发,土质逐渐固结,形成固结土,最终形成沉积岩.铁路沿线1800米左右处可以明显的看到层积岩层面构造层积岩的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指层积岩层面上保留有层积时水流、风、雨、生物活动等作用留下的痕迹,如波浪拍打过的痕迹、虫迹、泥裂、雨痕等路沿线1800米处有大面积的层积岩出露.岩层产状:走向N 165° 倾向 252° 倾角83° 层积岩的层面构造白云岩:主要矿物为白云石,含少量方解石和其他矿物,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钙,颜色多为灰白色,遇稀盐酸不易起泡,滴镁试剂由紫变蓝,岩石露头表面常具刀砍状溶蚀沟纹.属于三叠系中统。
在铁路沿线550米处有大量白云岩存在白云岩刀砍状沟纹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属三叠系下统.峨眉山玄武岩:主要为陆相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溢出的基性岩流,以玄武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粗面岩、安山岩、流纹岩及松脂岩等常具拉斑玄武岩结构、气孔及杏仁状结构颜色为灰绿、绿灰或暗紫色多为隐晶和斑状结构,属二叠系上统.石灰岩:方解石矿物占绝大部分,有时含少量白云石、粉砂砾、粘土等纯石灰岩为浅灰白色性脆,遇稀盐酸时起泡剧烈.有竹叶状、团块状等结构.还有由生物碎屑组成的生物碎屑灰岩等属二叠系下统3、地质构造:(1)、断层A、报国寺断层报国寺断层发育在报国寺和伏虎寺之间,向北延伸至龙门洞口,再继续向北向西方向延伸,长约8公里,倾向西至西南,为高角度逆断层,上盘为T3,下盘为J在报国寺附近错失了全部厚度近1000米的伤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使雷口坡组直接掩复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之上,断层两盘地层全部直立倒转,破碎带较宽,但因其发育于山麓地带,大多为松散堆积物及植被所掩盖。
报国寺断层为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沿断面上盘为三叠系上统,下盘为侏罗系B、伏虎寺断层伏虎寺断层是逆断层,上盘为T2,下盘为T3,产状方面,走向是131°,倾向是41°,倾角是89°C、牛背山断层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断层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约9公里,断层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在挖断山垭口,下二叠统灰岩覆盖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上,在峨高公路两河口一带,下二叠统灰岩被错断,岩石破碎,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为PI、P2的分界线有擦痕和阶步产状方面,走向是133°,倾向是224°,倾角是57°2)节理剪节理: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或者破劈理,处处可见,尤其是侏罗纪以前的钢性岩石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剪节理经常成对出现,在龙门洞水电站对面岩层有许多剪节理,为表生节理,没有一定规律性和方向性剪节理剪节理密度为83条/米,节理加速了岩层的风化速度,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柱状节理:属于原生节理,是岩石在冷却时体积收缩形成的.如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由于形成岩浆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温度差的存在,杂质的影响,岩浆厚度不同,造成柱状节理不是标准的六边形. 玄武岩柱状节理(3)、褶皱A、牛背山背斜牛背山背斜,为本区次级褶皱构造,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长约27公里.核部地层为下二叠统,两翼分别依次为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南西产状正常,倾角是45°左右,北东翼南端倒转,为斜歪倾伏背斜,背斜轴部虽然有断层通过,但因断距较小,褶皱形态仍然保持完整4、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在黄湾-龙门洞这段路,路沿线大概1100米处河流对岸有一处滑坡,此处滑坡原因是此处地层岩石为三叠系上统的泥岩与页岩互存,泥岩遇水极易软化,在洪水期雨水侵入,岩体自重增加,岩体遇水软化,导致滑坡产生,此处滑坡发上在2004年夏天.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
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其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沟; 支撑盲沟; 仰斜孔群;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