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认真清算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小伎俩”.doc
9页必须认真清算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的“小伎俩”侯惠勤 · 2015-05-28 ·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0普世价值 收藏(1) 评论(1)字体: 大 / 中 / 小从话语权的角度看,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由于西方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并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架空原标题: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侯惠勤(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北 京 100732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今天是一个新挑战话语权是意识形 态思想领导权的实现方式,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争夺话 语权,既要关注主题、分析框架、论证方式、叙事方式等根本性话语,也要关 注一些细小但关键的语言使用,比如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究竟是“不完全清醒”还是“完全不清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 导向应该是“大公无私”还是“大公有私”等对此如果没有明确的辨析,那 么这些已被篡改的语言就可能成为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千里大堤崩 溃的“蚁穴”关关 键键 词: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牢牢掌 握话语权,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
2013 年,习近 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 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 握在手中其中,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相提并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问题一、思想领导权、话语权和学术话语权一、思想领导权、话语权和学术话语权国家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阶级意识,是上升为统治思想的阶级意识因此, 只有能够形成阶级意识的阶级,才可能成为革命阶级并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 级这就表明,思想领导权在革命阶级获得政权前是革命的先导,是夺取政权 的必要前提;而在掌握政权后则是巩固政权的保障,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 基础由于在受压迫的劳动者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能够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形成以“消灭阶级”为内核的阶级意识,因而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或建设, 都必须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集中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作用上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按照工人阶级的阶级要 求去改造世界,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话语权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 和批判权等。
所谓提问权,就是对于时代问题及其所涉及的重大任务的发现和 追问,是历史任务的提出和阶级立场的表达,是一个政党及其领袖世界观、历 史观、方法论的思维特征及具体表现所谓论断权,就是对于时代、时代特征、 时代潮流及其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和判断,是为历史任务的完成所必需的理 论武装制定思想依据,是一个政党及其领袖思想创造力的体现,其表达方式通 常是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或理论纲领所谓解释权,就是在完成重大历史任务 过程中开展政治动员所作的理论阐释,是一个政党及其领袖的思想深入社会实 践和人民大众的方式,通常通过及时提出适当的理论概括及其“口号”,以及 口号的把握、贯彻和落实,在今天,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所 谓批判权,就是对于敌对或错误思想观念进行排除,是一个政党及其领袖对于 主要矛盾、主要倾向和主要危险的判断和把握,也是其感召力、战斗力的直接 检验,通常通过思想斗争的方式进行总之,通过出题目、作判断、除干扰、 解困惑等环节,掌握思想领导权,实现思想引领,是掌控意识形态的一般方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话 语权通过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是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渗透的重要 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可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 问题从话语权的角度看,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由于西方蓄意制造 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并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话 语权的架空进一步看,马克思主义在学术话语权方面的弱小,不仅仅因为西 方学术思潮的强大,还与我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失当有关比如说,在经济 全球化的时代,学术研究当然要走向世界,但是,只有拥有自身的学术根基, 才不至于把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变成学术的“西化”、“洋化”又比如说学术 创新,那当然是学术的生命之本,但是如果只是照搬西方学界的问题和话语, 那么看似热闹的创新则最后只能换来一个学术附庸的苦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因此,构筑和巩固自己的学术阵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是学术真正自由、繁荣的前提二、根本话语方式的确立是话语权的关键二、根本话语方式的确立是话语权的关键话语权奠立在由基本观点、分析框架、特定视角等构成的根本话语方式之 上,基础是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总 题目下,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关于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话语方式。
颠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的企图,首先表现在试图否定上述的根本话语方式上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 辩证联结,用价值关系否定和取代主客观关系,进而否定历史客观必然性,是 今天试图改变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引向“全盘西化”的主要话语 方式1.不能用不能用“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消解消解“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我国思想界的一大争论就是关于“普世价值”之争,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中国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问题力主中国通过 改革走“西化”道路的人,为了掩盖其“走邪路”的实质,首先要抹杀道路之 争的意义,鼓吹现代化是一个没有道路分野、没有主义之辨的普世过程在他 们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选择和斗争是个可笑的伪命题,因为 现代化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并非资本主义独有,“发生这种过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于技术和人口,而不是社会和政治原因”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因而也就必定是一个“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的过程,不存在“姓社 姓资”的斗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一轮又一轮的‘姓社姓资’的争论,是 那么认真尖锐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这些争论显得多么可笑!当前围绕一些问 题的‘姓社姓资’的激烈争论,过一些年后,人们也会同样觉得可笑。
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为论证工具,最终把中 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湮灭在资本主义的所谓“普遍性”中他们的逻辑 是,“由于我们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对现代文明缺乏了解,对人 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是相当艰难的”,所以对于人类社会共性东西,即对西 方文明“中心论”的认同和接受要放在突出的位置③这里有以下三点错误第一,个性和共性是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内在关系,用资本主义的所谓 共性,来吞蚀中国社会主义的个性,是荒谬的即使在其同类事物中,其共性 和个性也不是平起平坐的两极,而是以个性为主要方面的对立统一特殊性、 个性是本、是根、是具体现实,而共性、普遍性是从同类事物中衍生的抽象 个性之所以为本,就在于个性内在地包含了共性,而共性并不能完全包容个性; 而不断发展、实现的个性必然体现其共性所以,脱离了个性的共性就只是抽 象的共同性,与个性不在一个层面因此,道路、制度、发展模式之争,不是 个性和共性的差异,而是不同性质的具体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差异说到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模式之争,是两种具体事物的性质之争在当今世界, 没有一种制度各国必须照搬,没有一种发展模式各国普遍适用,没有一条道路 各民族都能走得通。
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结论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并不等于认识能力和思想成就落后 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 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 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④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不是站在落后的 历史阶梯上仰望西方,而是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制高点上充分吸收人类 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尽管我们还 要不断地开阔眼界,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落后于西 方国家,更不意味着消解“姓社姓资”的界限、视资本主义为“普世价值”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仅承认“落后”而向西方学习是找不到出路的, 最后只能落个四处碰壁、走投无路保持文化自信和思想定力是吸收各国优秀 文明成果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为我们确立了这一前提第三,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不等于人类文明的未来事实已经证明,资本主 义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其被超越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处在当代文明优势地位 的西方文明,并不代表历史的普遍规律用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解释当 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纯属误导。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看,资本主义 文明是一个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衰落文明,而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代表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只是其本身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和比较,更是不 同国家、民族之间先进性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发 展要求,至少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而也引领了当代人类文明 的发展潮流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 所谓的“认同普世价值、融入西方文明”2.不能离开客观真理谈不能离开客观真理谈“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抹杀现代化过程的主义之争和道路选择,更为深层的扭曲是否认历史过程 的客观规律性和判断历史认识的客观真理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当下大多数人认 同的价值观,使得凝聚了资本主义思想、制度和价值取向的“西方模式”能以 “普世价值”的面貌攻城略地可以说,对于唯物史观的否定,是一种釜底抽 薪式的根本颠覆,也是西方意识形态进行话语权颠覆的主要着力点历史唯物 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是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目标追求 的社会认识前提和科学基础正是因为如此重要,才使得某些学者想釜底抽薪, 即在如何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一直有推倒“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概括的倾向。
理由有诸如“唯物和唯心的区分已不是当代哲学的基 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人主义”、“这一概括是斯大 林的遗产”等等,拟取而代之的则是“实践哲学”、“唯人(或人本)主义哲学” 、“生存论哲学”及“价值论哲学”等虽然由于党中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正式场合的表述上没有改变,然而在学术领域,即讲坛、课堂、学术刊 物和流行话语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不仅五花八门,而且基本倾向是 否定这一哲学的阶级性(党性)、客观真理性,突出其所谓的“主体性”(价值性)、 相对性、当下性实事求是地说,随着“辩证唯物主义”被否弃、历史唯物主 义被“重建”(哈贝马斯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话语权面临空前严峻 的挑战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最新挑战例子,就是公然否定唯物史观核心思想: “其实很多东西不像传统讲的那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 建筑那什么决定生产力呢?你说科学技术,那科学技术是什么?科学技术就是 一个想法,就是一种思想,不属于生产力;是思想本身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 ⑤真是无知者无畏尽管有不少对于唯物史观的诘难乃至否定,但是直接否定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则尚属少见况且,其否定唯物史观的提问和回答方式都十 分幼稚可笑,基本上是 18 世纪形而上“原子式”思维的翻版。
这种思维方法总 是企图寻找历史发展的单一终极原因,寻找构成社会大厦的“最终砖块”这 种思维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因为事物总是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形成、发展、 变化的,不存在单一的作用者和被作用者说思想决定科学技术,我们可以轻 松反问,思想又由什么决定的?最后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