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校园文化的文化学视域探究.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8416592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3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校园文化的文化学视域探究 潘冰凌【摘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复杂整体,校园文化则是其中实具趣味和研究意义的精华部分从系统的分析角度,可以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类文化相对独立又彼此交织,以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等途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功能实现关键词】: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一、校园中的文化特点(一)表层、基础的物质文化特点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表层、最基础的文化,表现为人作用和影响了以后的物质形式,包括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建筑物的样式、风格、校园布置、生活资料等以一种实体现实存在满足校园内部人员基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文化需求校园的物质文化的变革发展的更迭频率较于另外两种文化来得更为频繁一方面是由于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发展要求和必然现象,对校园的物质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相较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现代化发展更加便捷,可塑性更好另一方面是由于校园与社会的文化冲突——基础的物质文化紧紧联系着校园主体的生存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形成一个符合甚至引领社会实际的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才能生存并壮大二)上层、核心的精神文化特点精神文化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紧密相连,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更高层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它总是以意识、观念、价值观以及精神等隐形形态存在着,由众多因素交互影响而成的的校园精神文化呈现出即稳定又充满动荡的文化发展特质一般来说,校园的精神文化由于本校园的长期共同参与、分享,形成了属于本校园的共同、稳定性质特点,体现着校园全体真实的自我选择取向,指引着校园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的选择和建立同时校园的精神文化又时刻变化,不断演进横向来看,校园最重要的组成人员——学生和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地区、民族,每个个体都携带着不同地区的人民心理特征和精神价值取向,甚至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纵向来看,动态的校园人群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占据不同的社会阶级地位,对校园的精神文化有各异的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之上,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人员文化和校园自身的传统文化彼此间不断碰撞激荡,在动态演化下最终形成校园独有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紧密相织,从总体来说是整合唯一的,具有整体性总而言之,校园的文化是建立在基础的物质文化上,以学校内部形成、内化了的精神文化为核心,通过制度文化的调整规范,试图实现校园多层面、多类型的教育目标校园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又承担着对人类现有的文化成果进行提炼和概括的任务;将各种文化积聚、选择出被社会认同接纳的主流文化;挖掘提取并整合亚文化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精髓,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再生、创新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有效促进文化传承(一)在文化冲突中寻求文化的传承文化冲突中新质的产生既是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博弈,这种对抗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生存、成长的必经之路自在的文化因素往往潜移默化地溶进每个人生活的血脉中,作为人的文化基因,顽固、自在自发地左右着人的行为;而自觉的文化精神自觉地、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即其自觉文化以一种张扬的态度充分展现校园的文化个性,通过实现校园成员的的自由自觉活动,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模式不断的修正和突破,最终整合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为具有自觉、理性的校园文化,传承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不论是新旧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物质文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性当其中的某个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影响其他几个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校园文化,这是由于校园的整体文化发展较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其变迁速度较为缓慢,且校园中的文化实践与实践脱节严重,一方面呈现校园文化在某些领域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而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创新、时代性奇缺,文化变革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当这些文化运行和发展之间协调时,就能够促进文化系统的整体进步二)在文化认同中探讨本心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因素,在校园中显示出强大的渗透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校园中,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质三种表现形式都对校园主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很大一部分就靠着其自身的正确性使得校园主体能够对其产生文化认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儒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基底之一,在全球文化相互交织影响的时代里,海外文化和儒文化之间不断对话、相互学习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中的文化就是在传递、延续一种文化,同时也是在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增添新色彩也就是说,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前提就是对文化传统和文化根基产生文化认同,同时这种文化认同不光存在于校园本体,也该存在于校园主体之中只有当校园主体和校园本体共同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此时才可以界定校园文化的本质,而这种校园文化的本质正是校园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但要警惕的是,这种文化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时刻保持对认同感的追问,保持对文化正确性的好奇和怀疑,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化也需要呈现出其“新常态”的发展特质:“新而恒”新”随时代变迁发生应时之变,“恒”在保持文化的本心不变但总而论之,无论是校园主体还是校园本体,在遵守文化自觉的同时,最核心的就是能够有“自知之明”,在充分认清自我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所追求的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的前提下,厘清自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做出恰当判断,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起到积极地引领作用,保障校园文化呈现出具有活力、向上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中西文化比較[M].人民教育出版社,周义,徐志红编著,2004【3】.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建设[M].中国社会出版社,张跃进,2010【4】.克拉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5-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