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的设计与编辑.docx
8页浅谈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的设计与编辑 ○刘影慧【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新媒体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两类的移动客户端进行比较,分析目前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设计的不足,进而提出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的设计与编辑的思路关键词】传统媒体 移动客户端 门户网站随着智能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与完善,4G技术的粉墨登场,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传统媒体也早已嗅到商机,除去前些年推出的报,近两年来以报纸为主的纸媒、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又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以期抢占移动互联网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来看,这一杯羹似乎未如预期那般美味下面笔者具体指出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现存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现存问题1、机械移植传统媒体内容从内容来看,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都是其母媒体的精简版本,其内容基本都是传统媒体内容的机械移植,只是简要做些筛选或者修改,甚至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完全一致以《人民日报》的移动客户端为例,它虽然包括完整版的《人民日报》当日及往期的报纸版面,但视频数量少,基本每天只有两条视频新闻而原本可作为传统媒体逆袭新媒体的一大利器——专题报道,在其客户端中也未充分发挥作用。
以《2014年北京国际车展》这一专题报道为例,该专题分为资讯、车模、谍照、访谈四个版块,虽然每个版块都涵盖百余条新闻,且部分新闻还有人民网独家专访的有力支撑,但是这些新闻多停留于堆积数量的层面,没有进行理性深入的整合与解读由于目前移动客户端多为免费下载,上述机械移植传统媒体内容的做法必然会带来二者内容上的交集过多加之移动客户端优于传统媒体的便[]携性,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可替代性愈加明显,从而导致其用户被移动客户端所分流,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传统媒体销售量或市场份额的降低在这一点上,纸媒应该是最为担忧的,虽说“纸媒将死”的论调早已不新鲜,但是纸媒并不希望过早的被自己衍生的移动客户端逼上绝路相比较而言,网易、搜狐以及新浪等门户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在内容构成上就显得更加多元,不仅仅是原门户网站新闻的无序复制,更多的跟帖、评论等互动功能也开发的很完善2、新闻推送意识较弱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方面也是各显神通传统媒体具有采访权,新闻会更加专业、深入、权威而门户网站则充分发挥其网站背景,在新闻推送、互动功能等方面略胜一筹同时,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的新闻推送还更注重时效性,全天多时段进行最新新闻推送,搜狐新闻客户端甚至每天推送四、五次之多。
而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则明显新闻推送意识较弱,多为每天推送一次,甚至《人民日报》、《新京报》等约三分之二的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在新闻推送领域尚处空白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几乎所有智能用户都会使用新浪微博或腾讯的微博、及等社交媒体这些社交媒体基于新浪、腾讯的庞大用户数据库优势,其在进行新闻推送时具有的优势是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难以望其项背的此外,在新闻推送的具体内容上,社交媒体客户端与传统媒体客户端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重复或相似的内容久而久之,受众在经历过多重复阅读后,可能会基于社交需要而选择社交媒体客户端,减少使用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3、难以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难以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客户端界面采用封闭式设计,二是新闻同质化严重1)客户端界面封闭式设计目前多数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的界面均为封闭式设计,即用户不能自主决定界面布局和栏目排序,只能被动接受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所有的新闻呈现而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的页面设计则多采用半封闭式设计,相对更加人性化,用户的自主性相对容易实现网易新闻客户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首页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需要的栏目频道,对于不需要的栏目频道可以进行剔除另外,用户还可以对栏目进行自主排序,将最希望看到的栏目拉拽至首页栏目的第一位等。
通过这些自主选择和合理布局,用户在使用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时候不仅实现了个性化,也剔除了大量冗余信息,这实际上也是在为用户节省时间,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阅读特征完美契合2)新闻同质化目前,各个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主要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移动客户端不具有采访权,其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换言之,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很多内容在搜狐、网易等移动客户端上都可以看到,但是,搜狐、网易移动客户端上丰富的视频资源和相对成熟的用户交互性则是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所欠缺的加之智能内存有限,用户通常会选择少量的同类客户端在权衡利弊后,难免会因网易、搜狐等移动客户端的内容更丰富详尽而成为其首选4、互动功能开发不足受众无论是长期选择一种报纸还是杂志,一定程度代表其认可或接受该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众多有着相似价值取向的人们因为一份报纸或杂志或一个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而在不同时空聚集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这些相似的受众自然有着迫切交流的需求,尤其是面对他们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或者突发事件等,然而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显然没有为其用户提供这样的一个互动平台。
相比之下,网易移动客户端则深谙此道,通过跟帖、评论、转发等一系列方式为相似受众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信息在受众群体中传播的更远、更深它巧妙的借用了网络的聚合功能,为这些相似受众群体提供了社交平台,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网易移动客户端的使用黏度二、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改进措施1、内容与形式双变化(1)结合移动客户端特性安排内容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不同于传统媒体,因此在内容制作上,应该结合移动客户端的特殊之处进行安排布局首先,应该增加视频、音频、图表、图片等易于移动终端呈现的内容,尤其是视频比重应该加大目前,这对于许多纸媒来说可能存在困难,但是可以寻求与门户网站合作,或者更好的利用网络的UGC功能,如秒拍等视频上传分享类App就不失为一条较好的丰富视频资源的途径此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打破传统媒体相对较长的行文风格,从而适应受众碎片化、轻阅读的接收习惯也是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2)线上线下无缝连接除了内容,在形式上适当的改进也是迫在眉睫的和网络媒体及门户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相比,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凭借母媒体日积月累的固定读者群,而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为了更好的利用这项优势,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应该充分重视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
首先,]在移动客户端推广上,可以依仗母媒体的版面或者广告时间等来实现比如,在报纸上印上移动客户端的二维码,将报纸读者也吸引为客户端的用户其次,报纸或者杂志由于版面限制,不便于完成很多后续报道或者话题延展,完全可以将其转至线上的移动客户端,进行补充、扩展同时,在母媒体上予以宣传,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这样既保证了母媒体的用户黏性,同时也拉动了移动客户端的发展2、重视及合理安排新闻推送在新闻推送的时间安排上,首先需要具体调查目标用户浏览新闻的时间习惯目前来看,清晨和夜间是大多数用户浏览新闻的密集时段,尽量根据用户习惯进行新闻推送另外,抢占时效制高点也尤为必要上文提到腾讯及上的新闻推送对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推送的冲击,但是如果抢在其前面获得时效性优势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应战方式在新闻推送的频率上,可以适当增多,至少要保证每天两到三条推送3、个性化定制由于智能客户端是一对一的传送,天生具有分众化的技术优势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在设计与编辑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深入挖掘用户个性化体验除了上文提到的移动客户端界面的半封闭式设计,还可以在细化新闻筛选与推送上下功夫如某用户订阅了文化类新闻,客户端在进行新闻推送时,就应着重为其推送文化类的新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用户口味进一步细化,推送电影类或者是音乐类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甚至细化到文艺类影片资讯还是商业类影片资讯也不为过。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新闻推送,一方面帮助用户节省筛选信息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突显客户端的独特性,有效的增加用户粘度接近性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其在解决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中也同样大有作为首先,移动互联网由于智能的定位功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可以善加利用定位这一技术特性,再结合其采编专长,来推送地方新闻具体运用于新闻资讯与本地化服务的结合中,如提供本地路况、天气等新闻资讯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保证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内容的原创性,以此获取差异化竞争的优势4、聚合相似用户实现互动互动功能的开发很大程度需要通过聚合相似用户来完成,通过客户端一些功能的设计,实现相似爱好、相似关注的用户的聚合,比如说可以效仿罗永浩的逻辑思维的人群聚合模式,再使这些相似用户彼此间互动交流,转发、评论等而为相似的用户群建立专属互动区域,则可以效仿贴吧或者的朋友圈等模式同时,由于移动客户端具有便携性、时效性以及低门槛等优势,因而毫无悬念的成为发展公民新闻的首选平台当然也不可能任由用户群自生自灭、完全自由发展,媒体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整合信息,引导舆论比如,当发现受众最近都对某一现象感兴趣时,移动客户端此版块的负责编辑就应该在互动区域发起话题,鼓励大家讨论,并对相似人群针对这一话题的言论,进行专业的编辑整理、筛选、把控,最后呈现整合后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换言之,移动新闻客户端编辑要善于将移动互联网上散点式分布的信息转化为聚合式分布结语新闻工作者白岩松曾在很多演讲中鼓励青年人“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性更高的人”,对于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传统媒体总是在说拥抱新媒体,然而通过分析众多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不难发现其仍未走下神坛,固执的抓住“内容”这颗救命稻草不肯放手只是在web3.0时代,传统媒体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战略绝不再是仅凭“内容为王”就可以成功的,浸润常态的互联网思维才是其与新兴媒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制胜的砝码传统媒体只有在其移动客户端中融入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接收习惯的内容与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化与互动性,才能走的更稳、更远、更好□(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3级研究生)责编:叶水茂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