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杜甫《登高》的误读与新解-杨秋荣.docx
6页对杜甫对杜甫《《登高登高》》的误读与新解的误读与新解- -杨秋荣杨秋荣摘要:摘要:通过对《登高》的部分大众化的误读的剖析能还这首“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以真相吗?杜甫的七律《登高》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明代胡应麟推许 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诗薮》 ) ,清代杨伦称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 )等,乃是学界共知的 《登高》还是高中语文教科书必选的定 篇但笔者研究发现: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严谨或语焉不详处甚多,于是大胆 提出新解,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登高登高》》的创作日期:并非写于重阳节的创作日期:并非写于重阳节 杜诗的注释版本历代皆有幸运的是,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 ,皇 皇十二巨册已经问世了,其中历代关于《登高》有价值的评注都罗列其中依 赖这部大著,参阅其他著述,笔者首先就历代学者对《登高》的解释做一个概 要的梳理 毋庸置疑,早在宋代,赵次公在《杜诗先后解》中将杜甫夔州所作五首诗 强行合并,改题《九日五首》 ,该诗成为其第五首,就属于一次学术判断的失误 这一点已为清朝学者石闾居士所指出原来,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自古有登高 的习俗,杜甫此诗既然题目叫“登高” ,自然可推断为作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明末的高棅对这一判断表示认同,在《唐诗品汇》中将《登高》题目改为了 《九日登高》 其实,钱谦益早就看出赵次公“九日”之解不通,故又将诗题改 为《登高》 ,明末清初的张溍在《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中还对钱谦益的看 法表示疑惑:“钱本改此首题为《登高》 ,何故?首四句概言九日远景,确是夔 州九日 ”稍晚的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认同“夔州作”的传统见解,却不赞 同九月九日重阳节所作,因此未敢下此断语虽有邓绍基主张“广德元年梓州 作”的别见,也不占主流地位也就是说, 《登高》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地点 是夔州,年份是大历二年,成为了主流学术观点 进入现当代,这个学术错误被一再沿袭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选》:“这诗约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作诗中写江 边秋景,意境雄浑开阔,惟感伤过甚,结尾处,情调不免低沉 ”周勋初主编 《唐诗大辞典》:“此诗为重阳节登高所作 ”顾青《唐诗三百首》:“此诗作 于大历二年秋,杜甫在夔州之时,写客居异乡、重阳登高的观感 ”邓魁英、聂 石樵《杜甫选集》:“大历二年秋在夔州作登高:旧时风俗,重阳节有登高 之事 ”也有注明其创作年份,却未明确是作于重阳节的,在学术界仅占偏席。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未断语写于何年何月何日,仅仅释首联曰:“二句从大 处写秋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唐诗选注》:“这首诗大约作于 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当时杜甫在夔州 ”类似的说法还有秋天可以分为 “初秋” “仲秋” “暮秋” ,仅说描写了“秋景”且作于“秋天” ,比确定指出 “九日”有所进步,但稍显模糊化 个别有识之士明确否定该说法,例如封野的《杜甫夔州诗疏论》就写道:“三、四句进一步强化深秋肃杀景象 ”管又清注解的《唐诗三百首》主张: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深秋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半生艰难的身世之感 ”都没有强调“九日”或“重阳”的时间节点奇怪的是, 出版于 2014 年的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 ,仍注明“大历二年九月九日 作” ,隐去业已出现的学术争议,执拗于传统之旧见,这就很不应该了倘若对 明显的学术分歧视而不见,弃而不录,何谈它的“集大成”呢?萧涤非先生于 2007 年去世,主编工作由他的弟子接管看起来,这与他弟子所持的学术观点 有关,其观点是恪守通行之说 笔者以为, 《登高》不可能作于大历二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而是作于该年 的深秋(或称暮秋、晚秋) 。
重阳节属于初秋,正是金风送爽的时节,适宜郊游 和采摘,故此有“重九登高”的习俗,它与诗中“风急”和“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景致并不吻合也许有人说:夔州地处三峡地区,山地多风,故九月九日重 阳节也会有“风急”的现象,呈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笔者认为,树 木落叶乃是霜降时节的自然现象,怎么可能因为山风刮起就萧萧纷坠呢?如前 所述,大历二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杜甫确实登高了,并写下《九日》等四首 诗 《九日》如下: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将《九日》与《登高》比照阅读会发现:前诗的“重阳独酌杯中酒”与后 诗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作于同一日偏偏赵次公审读 时较为粗心,径自将它和四首诗归并一处,硬扣上题目《九日五首》 ,实在是严 重地欠妥当比照杜甫作于夔州的组诗《秋兴八首·其三》的首联“千家山郭 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可证杜甫外出“登高”眺览不必非在重阳节这天, 其实他是日日须走一趟的反过来试想一下:假如《登高》果真作于重阳节, 情形又会怎么样?首先,诗中所写的“独登台”不可能出现,而应作“众登台” 才是;既然是登高的佳节,老少一齐去登高览胜,热热闹闹的多好呀!其次, 一个刮“急风”的日子竟被古人定为重阳节,这岂不是太荒唐可笑? 总之,古人将《登高》定于重阳节所作,缺乏充足的证据,在理解上出现 了偏差;这个偏差极大地误导了后来的学者。
笔者主张:《登高》作于大历二 年的深秋(或称暮秋、晚秋) ““渚清沙白渚清沙白””作何解作何解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说:“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 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既然杜甫号称“诗圣” , 《登高》又号称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那么,我们称它为一首“句句奇、字字奇”的千古奇诗, 应当说得过去吧? 奇怪的是,笔者翻遍杜诗各个选本,翻遍《唐诗三百首》各家对《登高》的注释,竟然找不到关于“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确切解释!仇兆鳌《杜诗详注》 , 先引述王褒诗“对岸流沙白” ,次引述《楚辞》 “鸟飞还故乡” ,然后释曰:“此 联每句各包三景 ”此话固然没有错,问题在于:“渚清”何意?“沙白”何意? 杜甫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意象?得不到解答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此句无 注,这能叫“详析”吗?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此无注,萧涤 非《杜甫诗选注》仅注一句:“回,回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 《唐诗选注》也仅注一句:“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顾青编注《唐诗三百首》 注了两句:“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管又清《唐诗三百首》 (注解本)也 注了两句:“渚,水中的小洲。
回,回旋 ”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注解 稍详:“渚,水上沙洲在巫峡登高,故闻猿啸;下临长江,故曰沙洲白 ”萧 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既称“注释详明,评论切当” ,对于此句阐释理应最 详尽,如下: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也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 “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 滚,皆从此生出汪灏曰:“风急天高,从大处写,从空际写,猿一物,从小 处实处衬,七字中自为伸缩 ”又曰:“江上多洲,界画井然,曰清沙,渚旁 水底之沙,秋水无尘,沙更明澈 ” “渚清沙白,大处写鸟字,无论众鸟、独 鸟,皆从小处衬 ”仇注:“此联每句各包三景又杜诗:‘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句中亦含三折元人诗云:‘落日乱鸦红树老,断云孤雁碧 天长 ’句法相似其写深秋景色,最为工肖,但语近悲凉,不如杜句之雄壮高 爽也 ” 细审以上列出的九条注释,最有用的自是最末一条,其中汪灏的《树人堂 读杜诗》解释“清” “白”二字是:“江上多洲,界画井然,曰清沙,渚旁水 底之沙,秋水无尘,沙更明澈 ”前人都未能解释明白,这是无疑的了理由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一切景语皆情语。
”杜甫给出“渚清” “沙白” “鸟飞 回”三个意象,究竟要抒发他的什么情感?要么是前人没有想明白,因而缺少 注释;要么是他们自以为搞懂了,因而不需要加注释,但其实并非真明白理 由二,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既然《登高》是一首奇 诗, “清” “白”二字必定含有奥妙;前人已有的解释都太稀松平常,因而极大 地浅化了、矮化了我国的诗圣理由三,每个意象并非孤立,而是彼此勾连, 胡应麟称“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所谓“一意” ,指各行诗、各意象的情感脉 络很顺畅,如同古人书法的“行气” ,讲究“笔断意连” 若按前人已有的见解, 首联与颔联之间的情感脉络就断掉了理由四,理解每个意象,必须围绕着、 紧扣着“悲秋”主题来展开;脱离了它,甚至忘却了它,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前人给出的解释:“江上多洲,界画井然,曰清沙,渚旁水底之沙,秋水无 尘,沙更明澈” , “下临长江,故曰沙洲白”等,均与“悲秋”主题无关,没有 多大意义理由五,查慎行在《瀛奎侓髓汇评》中评《登高》:“七律八句皆 属对,创自老杜 ” “渚清”对“风急” , “沙白”对“天高” ,若照前人的理解,则不成佳对矣!杜甫自称“老来渐于诗律细” ,对于平仄、押韵、对仗,精细地 琢磨过,偏偏千百年来学者心太粗,悟得不透! 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对于“清”字有这么一条解释:“〈形〉凄清; 冷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据此,笔者给 出“渚清”的解释:江上的沙洲一片凄清、一片冷清查阅《辞源》 ,对于“白” 字有这么一条解释:“〈形〉空白,空无所有 ”笔者据此给出“沙白”的解释: 沙滩上空无所有 联系杜甫同期作于夔州的《秋兴八首·其三》 ,首联是“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据此我们不难判断,杜甫每天都要到江边高处的楼阁上转悠 做学问的灵气来自飞动的想象力,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在写作“渚清沙白鸟飞 回”时,杜甫脑海里存留着往日的江畔记忆:无风的晴日里,江渚、沙滩上鸥 鸟翩飞, “沙暖睡鸳鸯”之类的;还有人的活动,行船(上行船须依靠纤夫的拉 拽) 、打鱼、捣衣……而今日呢?急风呼啸,落叶纷飞,成了一片凄凉景象:江 渚上一片凄清,沙滩上空无所有! 从“清” “白”二字的新解,我们可以看出诗圣杜甫惊人的遣词造句能力 只有做这样的解释,才能切合全诗“悲秋”的主题 ““鸟飞回鸟飞回””:回旋还是回巢:回旋还是回巢 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这样写道:“回,回旋也巫峡多猿,鸣 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 ” 由于笔者将“渚清沙白”做了全新的解释,因而相应地,末尾的“回”字 也应该有全新的解释——回巢。
为什么要做此新解?梳理这句诗意可知:首先, 既然江渚上一片凄清、一片冷清,沙滩上又是空无所有,那么鸟(不管是独鸟 还是众鸟)又岂能顶着呼啸的急风而打着旋子?其次,解作“回旋” ,对“悲秋” 的主题有什么意义呢?第三,倘若将首句的“猿啸哀”看成“猿哀啸”之倒装, 那么次句的“鸟飞回”就可视作“鸟回飞”之倒装于是我们豁然顿悟杜甫锤 炼语词的良苦用心,不禁击节赞叹:前者写猿发出凄哀的啸声,后者写鸟扇动 翅膀往巢里飞去,对仗得何其工整精妙!第四,将“回”解释为“回巢” ,更可 领会诗圣杜甫的诗心:人被无情的地心引力牢牢束缚住,不能像鸟那般自由自 在地扇动双翅,衰病之翁杜甫只能徒生羡慕;鸟可以自由地飞回巢去,杜甫却 只能“万里悲秋常作客”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痛苦的有力反衬!“反衬” , 可以起到心理上的强化效果,其明显的美学功能历来为艺术家所青睐杜甫就 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人们常说“客随主便” “客居他乡” ,从中不难品出“客” 字所具有的被动性和无奈感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竟然不如小鸟能左右自己的 命运,这是多么深沉厚重的哀伤啊!陶渊明在《岁暮和张常侍》中写道:“向 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 纷飞鸟还。
” 《登高》写于一个急风呼啸、落叶萧萧的深秋日子,杜甫目睹 了类似“纷纷飞鸟还”的景致,这才吟出千古奇句“渚清沙白鸟飞回” ,可谓深 含沉郁顿挫的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