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单元圆.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0275609
  • 上传时间:2023-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单元):圆  一、认识圆形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8、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2、圆周率实验: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pai) 表示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 3.142)、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倍,而不是3.14倍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4、圆的周长公式: C= d d = C或C=2 r r = C 2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6、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 r 2 即 r(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计算方法:r+2r 即 5.14 r副标题#e#三、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表示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 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因为: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所以: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圆的半径S圆 = r r圆的面积公式:S圆 = r2 r2 = S4、环形的面积: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R=r+环的宽度.)S环 = R2-r2  或环形的面积公式:S环 = (R2-r2)5、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扇 = r2 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6、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例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7、两个圆: 半径比 = 直径比 = 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例如: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8、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9、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

      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10、确定起跑线:(1)每条跑道的长度 = 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 + 两个直道的长度2)每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相等,而各圆周长决定每条跑道的总长度因此起跑线不同)(3)每相邻两个跑道相隔的距离是: 2跑道的宽度(4)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a厘米;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a厘米11、常用各值结果:= 3.14 2 = 6.28 3 = 9.424 = 12.56 5 = 15.7 6 = 18.847 = 21.98 8 = 25.12 9 = 28.26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0 = 31.4 16 = 50.24 36 = 113.04“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64 = 200.96 96 = 301.44 25 = 78.512、常用平方数结果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