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态度影响信任行为的情景依赖性.docx
16页风险态度影响信任行为的情景依赖性 李建标+孙宾宾+李政Summary:信任是一种冒险行为,但这种冒险突出地表现为情景依赖性本文采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刻画了是否信任和信任程度的二元选择集和多元选择集的信任决策情景,同时利用获得和损失情景考察人们的风险态度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信任行为的动机是利他偏好、心理状态和计算理性,但只有在二元选择信任决策情景和获得风险决策情景中,信任行为与风险态度才显著相关,这也进一步表明信任行为的动机是多样的,这些动机在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自我表达,从而导致信任行为在不同决策情景下的差异此外,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性别对于信任行为的影响仅限于信任程度,对信任与否的决策没有显著影响Key:风险态度;信任行为;情景依赖性;实验经济学:F224.0:A:1000-176X(2015)03-0003-08一、引言信任意味着相信并托付,这使得施信者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经济理论都将信任和风险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信任和风险的具体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Williamson[1]与姜广东[2]认为信任是基于风险考虑的理性行为,人们只有在比较了事后的期望收益之后才会做出信任行为。
而Mayer等[3]与宋亚非和蔚琴[4]认为信任是一种对受信者善意预期的心理状态,Rousseau等[5]发展了Mayer等的观点,他们将信任看做是建立在对受信者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之上,愿意承受弱势地位的心理状态从Williamson的观点出发,可以推论人们的信任行为会随着风险的期望收益以及损失获得框架风险的不同而不同;而从Mayer等的观点出发,可以推论即便在不同的风险条件下,只要对他人有一个正向的预期,人们也会做出信任行为Williamson的理性行为观点和Mayer等、Rousseau等的心理状态观点的差别,由于用以WVS和GSS为代表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测度的信任行为较为粗糙而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直到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才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方法\[6-7\]Berg等[8](以下简写为BDM)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度了信任行为,他们的设置也成为研究信任的经典实验设计之一在BDM设置中,实验被试面临的选择是连续的,因此,我们将采用连续的选择集测度信任的实验称为多元选择集决策情景实验Barr[9]、Sapienza等[10]以及Schechter[11]的研究都采用了多元选择集决策情景设置的实验,并发现信任行为与风险态度呈负相关关系;Eckel和Wilson[12]最早设计了二人序贯的信任测度实验——在他们的实验设置中,被试只能选择信任或者不信任,因此,我们称之为二元选择集决策情景实验——他们发现信任行为与风险态度关系不显著;Bohnet和Zeckhauser[13]也采用二元选择集的实验设置,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则是信任行为同风险态度正相关,并且由于背叛厌恶的存在,人们更愿意在自然因素条件下承担风险;Ashraf等[14]复制了Eckel和Wilson的实验,研究结果支持了Eckel和Wilson的结论。
Houser等[15]关注的是风险类型和信任行为的关系,他们也采用多元选择集信任测度实验,发现人们在面对自然风险和人际交往风险情景下的信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风险厌恶程度能够预测自然风险信任博弈框架下的信任行为,但不能预测人际情景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李建标和李朝阳[16]引入了获得和损失框架下的彩票来测度人们在不同情景下的风险态度,分析了两种情景下的风险态度与信任行为的关系,发现风险厌恶对人们的信任行为存在抑制作用其实人们的行为决策都是具体的,受决策情景的影响,信任行为和风险态度在具体的决策情景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我们将多元选择集和二元选择集的信任行为测度情景与损失/获得框架的风险态度测度情景结合起来,统一研究信任行为和风险态度的关系论文接下来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文献述评,第三部分是实验原理及设计,第四部分是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图1不同决策情景下的信任行为和风险态度二、 文献述评Berg等\[8\]的实验中一共招募了64名被试,分为A和B两个类型,每一个A类型的被试同一个B类型的被试组成一个小组,整个实验中被试匿名A类型的被试被赋予10美元的禀赋,需要从这10美元中选择一个数额X(X∈[0,10])给同组的B类型被试,这部分金额在B类型被试那里会变成3X。
然后,B类型被试决定回报给A类型被试的金额Y(Y∈[0,30]),Y的大小由B类型被试自行决定,因此,A类型被试是施信者,而B类型被试是受信者这样,A类型被试付出的金额X就被视为该被试的信任程度\[17\]Buchan等[18]在两人信任博弈的基础上引入了四人信任博弈,即两个施信者(A、B)和两个受信者(C、D),实验规则在两人信任博弈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分别由A向C、B向D分配一定的金额,再分别由C向B、D向A做出一定的回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四人信任博弈结果与两人信任博弈结果基本一致Schechter[11]在传统信任博弈实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来测度被试的风险态度,他将信任看做是对受信者的信念,认为施信者在信任博弈实验中的行为取决于他的信念和风险规避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施信者的风险态度与信任行为呈负相关关系Sapienza等[10]认为信任可以分为基于偏好的信任和基于信念的信任,他们通过在BDM设置的基础上增加让施信者回答对受信者预期的环节来考察施信者的信念,分离了偏好和信念对于信任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偏好和信念对于信任行为影响的相对变化取决于实验被试的趋同度和共同知识的多少。
Houser等[15]将人际交往情景下的信任博弈与自然状态风险下的信任博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被试的风险态度与人际交往情景下的信任行为不相关,但与自然风险状态下信任行为相关这里自然风险信任博弈与人际交往信任博弈的差别仅在于施信者收到的回报不是由受信者决定,而是由自然状况随机决定,是一种自然状态风险李建标和李朝阳[16]率先设计了获得和损失两种框架的彩票对实验来测度被试的风险态度,用多元选择集设置实验测度被试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风险厌恶对人们的信任行为存在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的大小程度受到实验情景的影响,然而他们没有分析二元选择集设置实验的情况,也没有关注实验设置的差别是如何影响实验结果的 Eckel和Wilson\[12\]认为多元选择集信任实验设计反映的是被试的信任程度,实验结果不够直观,因此,他们在Berg等[8]的基础上设计了二人序贯的二元选择集信任测度实验,并且用二元选择集风险测度实验、彩票对风险测度实验和Zuckerman感觉寻求量表三种方法测度了实验被试的风险态度,他们得出与上述实验截然不同的结论:无论在何种风险测度方法下测出的被试风险态度与信任行为关系都不显著Bohnet和Zeckhauser[13]将信任博弈实验与独裁者博弈实验相结合设计出了不涉及第二方的决策博弈(Decision Problem,即施信者选择一个投资回报的最小返还概率)和涉及第二方的独裁者风险博弈(Risky Dictator Game),并同传统的BDM实验设置比较,他们发现风险态度与信任行为相关,并且人们更愿意在非人际情景下承担风险。
Ashraf等[14]复制了Eckel和Wilson[12]的实验设置,招募了俄罗斯、南非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在校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得出与Eckel和Wilson相同的结论Bohnet和Zeckhauser[13]猜测诸多关于人们信任行为的风险态度效应实验研究的结果之所以有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各个研究采用的实验设置不一样,但是他们没有付诸行动验证这一猜想总之,早期的实验研究,诸如Berg等[8]没有关注到决策情景对于信任行为和风险态度关系的重要性,Houser等[15]与李建标和李朝阳[16]关注了风险情景的差异,但是没有涉及信任行为本身的决策情景本文在总结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旨在考察信任行为决策情景的多元和二元选择集信任博弈实验,并将多元和二元选择集情景的信任博弈实验以及获得和损失情景下的风险态度测度实验统一起来,分析比较了不同决策情景下信任行为的风险态度效应差异,并研究了其内在机理三、 实验原理及设计1.多元选择集信任决策情景实验原理及设计我们使用经典的信任博弈框架测度信任行为\[8\],同时沿着Holt和Laury\[19\]及李建标和李朝阳[16]等的研究纲领设计了彩票对选择实验测度风险态度,对风险态度与信任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测度信任行为,同时提取信任行为的其他指标,并通过改型的独裁者博弈实验来测度利他偏好第二阶段是测度风险态度第一阶段实验分为三步:一是所有实验被试都作为施信者,从10单位初始禀赋中选择任意数额进行投资,其投资额在受信者那里会变为3倍同时,还要求施信者在决策单上写出他期望受信者对他的返回值二是改型的独裁者博弈实验,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扮演独裁者博弈中提议者的角色,区别在于提议者分配的金额会在对方那里变为3倍三是所有被试都扮演受信者的角色,要求他们针对每一种可能的投资额填写相应的返还金额同时,此部分还要求被试在决策单上填写他们期望的投资额所有实验步骤结束后,实验主持人会随机确定每位被试的身份(施信者、提议者或者受信者),用以确定他们的收益第二阶段实验是两个彩票对选择实验,用来测度被试的风险态度实验在获得和损失两种框架下均设有10对彩票,被试在这10对彩票中依次做出选择被试的收益是由实验主持人在两个实验框架下任选其一,并在该框架下随机选择其中一个彩票对,由自然状态随机确定该被试的最终收益在损失框架下的实验中,如果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从被试的出场费中扣除具体实验设置如表1和表2所示。
每个彩票对包括A和B两个彩票,被试依次从这些彩票对中做出选择在表1中,B彩票被称为相对于A彩票的安全彩票风险完全偏好的被试将会从第一个彩票对开始一直选择A,风险完全规避的被试会一直选择安全彩票B,而风险中性的被试将在第6个彩票对以后选择B,因为从第6个彩票对开始,B的期望收益大于A的期望收益随着B彩票期望收益的不断提高,被试选择B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在表2中,B彩票依然是安全彩票,不过风险中性的被试会从第6个彩票开始选择A,因为此时A彩票的期望收益要大于B彩票多元选择集的实验于2012年4—6月、10—11月在南开大学进行,共有133名被试参与实验,平均年龄20岁,其中男性参与者44人,女性参与者89人每个被试的平均收益为30元2.二元选择集信任决策情景实验原理及设计Eckel和Wilson[12]认为多元选择集的信任测度实验实际上反应的是施信者的信任程度,而不是信任/不信任选择;Bohnet和Zeckhauser\[13\]认为在多元选择集的信任测度实验中,施信者的行为受到了施信者对于受信者可信任程度预期的影响,因此,不是单纯的信任决策问题表3二元选择集信任博弈实验支付矩阵参与人A参与人B合作不合作合作10100 15不合作15 055若考虑施信者对受信者可信任程度的预期——施信者的信念,则施信者的信任行为就包含了其策略性行为。
我们用囚徒困境框架来刻画二元选择集下的信任行为问题:A和B两个参与人都有初始禀赋5G$,每人的策略空间都包含两个策略行动——合作、不合作,具体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3所示表3的支付矩阵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问题,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但是这一纳什均衡的基础是参与人的风险占优策略——参与人对对方的合作预期不确定而又不愿承担风险实际上,在实验博弈中并非所有参与人的选择都符合纳什策略预测参与人之所以选择合作策略,是因为他信任对方,因此,我们直接用这一框架来刻画二元选择集的信任博弈,这与Eckel和Wilson[12]的设计有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