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55396245
  • 上传时间:2023-08-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6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马槽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调养身心永年,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 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qián)阳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这里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唐代在今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5《夜雨寄北》李商隐(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再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宋代诗人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选自《漱玉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拓展: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10《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 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那,通“哪”,怎么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 选自《朱子大全》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