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功能理论下高等教育论文.docx
17页结构功能理论下高等教育论文 一、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1902年,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是美国圣公理会的一名牧师,后担任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学院院长1920年,帕森斯进入美国阿莫斯特学院学习哲学和生物学在学期间,受到经济学家汉姆顿教授的影响,他对经济学思想和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在英国,他在L•T•霍布豪斯、金斯伯格和莫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学习,一年后,转入德国海德堡大学撰写博士论文,并在那里受到了韦伯和马克思理论的深刻影响1927年,他从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美国并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31年开始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社会学,1944年起任哈佛社会学系教授,1946年出任社会关系系主任,1973年退休期间于194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79年在德国慕尼黑逝世帕森斯一生致力于在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宏观的社会体系理论,并将这一社会体系简化成理论模型,用于分析各类社会现象;他乐观地将社会看成是和谐的、功能明确的、均衡发展的宏观系统;这与他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1937年,帕森斯首部有影响力的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此书把韦伯、迪尔凯姆、帕累托、弗洛伊德等各理论家的思想综合起来,以科学和唯意志论的视角去理解,"国家社会主义何以作为民主的社会行动结构的对立面"此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以经验主义为主流的社会学界的认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它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它为二战后的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答案,以回应如何用有关社会行动结构的理论去解释恐怖政权的问题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六十年代,美国的实力在战胜国地位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平稳发展的时期美国在战后这段时间内,以最民主、最稳定的工业社会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逐渐成熟,他在1951年发表的《社会体系》和《行动的一般理论》,1956年的《经济与社会》,以及1960年的《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从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角度,发现行动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关联,并提出了分析社会发展的结构功能视角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国内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各类冲突不断此时,社会学界批判帕森斯的声音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批评他忽视了冲突与非均衡的社会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帕森斯在晚期著作中借鉴生物进化论提出了社会进化模型,在其1966年的《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和1971年的《现代社会体系》等著作中,通过描述社会的分化、适应的升级、包容与价值的普遍化,达到社会变迁与进化的效果。
帕森斯的主要理论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把社会行动系统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本单位,"分析社会系统可以分为四个范畴:界定组织目标,并使用其合法化的价值系统、关系到资源流通的适应机制、与目标实施直接过程机制有关的工作法则以及整合机制"也就是在行动系统中,有四个因素发挥着影响,即行动者、目标、限制条件以及价值规范其中,行动者代表在行动单元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或组织系统,其主要特征是"自我",而不是人的个体,是主观的意识目标,指行动系统本身期望达到的未来的状态,并由行动者通过意识和行为去实现限制条件,是行动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其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条件是行动者不能控制的客观因素和环境,它通常在目标之外甚至在与目标相反的方向存在;而手段是可以通过行为者的主观意向予以抉择价值规范主要涵盖了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通过合法性引导行动者选择自己行动的目标和手段这四个影响因素中,限制条件和价值规范影响着行动者对于目标的选择在帕森斯唯意志论的理论体系中,价值规范比限制条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影响力也更大帕森斯在这一早期的理论中,将外在的环境与价值规范内化成行动者的主观意志,并通过主观意志来影响整个行动系统的发展。
在以上四种因素的影响下,任何行动系统包含着四个子系统,即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系统文化系统指系统内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如宗教信仰、语言、民族习俗等当全社会的价值观被其成员所内化,就产生了"社会化",从而形成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聚合力社会系统是由多个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组成,其基本单元是角色而不是个人社会系统是帕森斯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重点描述的概念,社会系统中各个不同角色发挥的作用,也突出体现了一个系统中不同角色之间功能的区分,它论及不同人们之间的互动,是指人们的相互依赖人格系统指系统中的个人所拥有的性格和社会属性,从而决定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行为有机系统是后期添加进来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拥有生物特性的行动系统单个组成体-个人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帕森斯侧重描述四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当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稳固,就形成了行动系统的制度化发展模式这种制度化是在文化系统的内在作用下,其他三个子系统合法存在的关系 2.模式变量分析法 在分析行动系统及其子系统时,帕森斯提出了"模式变量"的方法,用于剖析行动系统这一方法类似于"二分法",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方法,当行动有机体面临选择时,其价值取向会发挥引导作用,使其在两个极端中间做出选择,最终决定行为的方向。
这五对模式变量包括:情感中立性-情感性,表示在行动中,行为体需要表达自身感情还是去除自己的情感因素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或父母对子女需要表达情感性;在医院或学校中,医生和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添加个人的情绪,公平地对待其服务对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是指在选择过程中,首先考虑个人因素还是集体的利益在商业行动中,行动者首先会考虑个人的商业利益,人们也普遍期望公务员在其工作和决策过程中,能够以广大人民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普遍性-特殊性,指行动中以普遍的一般性规范为基础,还是以某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或者以具有某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特权阶级,从而用普遍的规范约束其行为是对这一变量的体现自致性-先赋性,指人们的发展道路是以起先天赋予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背景等的因素为主要基础,还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后天取得的成绩来进行发展专一性-分散性,指人或者行动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还是可以在广泛的基础上建立如朋友关系是一种分散性的关系,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则具有专一性帕森斯上述五种模型因素是其唯意志论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表现了他的潜在意识是将社会看成是向着普遍论、表现、特定关系与情感中立的方向发展。
行动系统中的文化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有机体系统,在相互影响和选择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以上五个变量来进行决策,这构成了帕森斯行动系统理论中分析框架的重要维度 3.AGIL模型-交换模型 在社会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帕森斯在理论发展后期,提炼出了一个更加抽象和简明的理论模型他将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用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代表了与思想关系和物质关系不同的接近程度,意义在于以最有效和可能的方式综合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传统这一模型被帕森斯称为交换模型,后被他的学生们命名为AGIL模型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A:Adaption),指适应并利用外部环境以从中获得工具和资源来实现系统自身的目标,外部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积极乐观地或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都是必须的在行动系统中,适应功能对应行为有机系统达鹄功能(G:Goal),指明确系统的目标,并利用资源达到这一目标在行动系统中,人格系统通过其具有的性格和社会价值观来确定系统的目标以及通过不同途径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达到这一目标整合功能(I:Integration),指在行动系统中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社会系统通过制度和规范协调不同方面的关系和利益,达到行动系统中不同因素的团结,来发挥整合的作用维持模式功能(L:La-tence)通过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来维持现有系统的运转模式在行动系统中,文化系统通过最主观的方法发挥着维模的作用但是由于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支配,所以这一功能也是意志论与唯物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AGIL模型除了在宏观层次对行动系统进行分析之外,也可以被用来分析每一个子系统,即子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也存在这一种四分法的功能划分帕森斯在他的理论中,重点分析了行动系统中社会系统内部的AGIL功能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组成部分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对应了这四种功能,分别是:经济发挥适应功能,政治发挥达鹄功能,规范用于整合,价值观可以维持模型在社会系统的这四个子系统都生产明确的产品-金钱、权利、法律和宗教信仰这些产品作为输出品,被输入其他系统发挥作用,从而使四个子系统之间存在边际交换资源的现象,一个子系统同时接收其他三个子系统的输入和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三个子系统只有这种资源交换达到和谐状态,整个系统才会发展和进步因此,帕森斯将这一理论称为交换理论 4.社会进化理论 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架构里,着重讨论了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的均衡状态,将系统看成是静态的、以主观导向为主要发展动力,却忽视了社会冲突和进化的一面。
面对这类批评,帕森斯在理论发展的后期,在AG-IL模型的指导下提出了社会进化理论,分析社会的变迁根据帕森斯的理论,四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能量交换的关系,如果子系统之间能够达到能量供求的平衡,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如果一个子系统不能够得到自身发展充足的资源供给,其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将不稳固,同时其内部子系统之间也会产生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引起冲突,引发系统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的变迁帕森斯将社会进化分为四个过程: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分化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单位或结构分成两个以上的单位或结构,其特点和功能意义与原来不同"适应力提高是子系统分化的结果,分化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对资源不均衡状态而做出的反应,合理的分化是为了使系统更具适应性包容是系统发挥了整合功能,接纳新的子系统和组织,使基础更加稳固、效率更高价值普遍化是将新的单位和组织的存在变得合法化,使社会和个体接受并发展出一套新的社会价值观,从而使进化后的社会变得更加稳固帕森斯的理论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系统化并且完整地进行呈现,可以算作世界社会学的开端,他将相对来说彼此隔离的经典欧洲社会理论揉合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框架,他在半个多世纪里都居于近乎统治地位。
"在分析和意识形态方面,帕森斯的模型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每一次主要运动参照点"他改变了以往社会学注重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传统思路,转而注重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唯意志论与唯物主义相结合,使社会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批判帕森斯理论的观点和声音逐渐兴起,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帕森斯普遍行动理论的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图示,而不是令人满意的理论这一模型虽然易于实用且简单明了,但是说明力相对较弱,涵盖的层次也不够全面,容易被证伪第二方面,帕森斯的理论过分注重分析社会和谐与均衡发展的因素,而忽略了社会的冲突、失衡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变革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与繁荣之后,社会各阶层的冲突逐渐显现,帕森斯之前基于社会和谐所提出的理论逐渐受到挑战虽然在理论后期,帕森斯致力于发展社会进化理论,但仍然没有脱离其结构功能理论和行动系统理论的基础,因此,对于社会变化仍然不具备特别的说服力第三方面,在社会进化理论中,帕森斯对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概念区分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这一理论仍然被帕森斯头脑中深刻的意识形态理念和道德文化所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