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课件.ppt
36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1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本课程要求我们对中国历代学术思想、文学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著述的是非得失,重新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正确的判断,得出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可资借鉴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自由驰骋,努力培养千百万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这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与本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1)1、19141919年,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讲文心雕龙,讲稿即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2、铃木虎雄编撰的中国诗论史于1925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之前已有论文陆续发表3、1927年陈钟凡先生编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于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筚路蓝缕,视野开阔惜全书只有7万字左右,难以展开,这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2)南京地区的一些学者首先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开始积累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材料,陈钟凡先生则在东南大学开设此课。
胡小石和陈钟凡是两江师范学堂的同学,两人在南京一起筹划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设,经常交换资料与心得,其后陈钟凡先生将讲义交付中华书局任职的左舜生,并立即出版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此课时本来也打算编撰一种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仅完成稿本而未及定稿,其后因时局动荡而被迫停止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3)4、20世纪30年代,郭绍虞、罗根泽在北京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并各有著作行世中国学术界一致认为,三人可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新学科的奠基者1936年马鉴先生在香港大学讲授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3)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仅至六朝而止,其后,罗根泽又加以增改,于1943年至1945年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以分册的形式出版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仅至五代而已1957年,重新编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部分,为罗根泽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3)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自先秦至北宋)。
1947年,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叙南宋至清末的文学批评全书70余万字,把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分为三期八段1943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由开明书店出版,其叙述上起先秦,下至清末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3)就这四部著作而言,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5、除此之外,尚有:1934年出版的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1936年朱师维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1946年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筹建(4)在学科建立之初,除各种史的编撰外,大量的专题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学科研究引向深入如: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12年的宋元戏曲史;1913年廖平的论,陈寅恪的四声三问;1916年刘师培的文笔辞笔诗笔考;1919年王肇祥的文笔说;1947年逯钦立的说文笔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1)(一)文学界说1、文学观念演进期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实为“文章博学”之意。
在周秦时期,所谓“文学”,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即指古代文献,包括孔子所传播的儒家经籍诗、书、礼、易、春秋等,与近代意义上所谓“文学”者大相径庭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和“文章”也分开了他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之为“学”或“文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文学”认识更清楚,看作学术中间的一种,遂有所谓“经学”、“史学”、“玄学”、“文学”的名称,而“文学”中,又区分“文”、“笔”文”是美感的文学,“笔”是应用的文学;“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智的文学那么,“文”“笔”之分也就和近人所说的纯文学、杂文学之分有些类似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2、文学观念复古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隋唐五代;第二期为北宋 第一期取消了六朝“文”“笔”之分他们以“笔”为“文”,所以,反对骈俪,看不起专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重在内容,主张明道北宋的一些道学家,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主张为道而作文,于是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3、文学批评完成期。
第一阶段,南宋金元未建立新的体系第二阶段,明代门户分立,互相攻击,重在偏胜第三阶段,清代 集大成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上,“文学”有以下这些概念:1、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的文学2、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3、折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及传记、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新的文学本质及其审美特征论:第一,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乃是克服异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艺术手段第二,从价值学的角度看,文学就是人学,是人的心灵学、性格学,是人的思想情感与人格精神的艺术表现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是苦闷和欢乐的象征,是人在心灵即内心感情活动的艺术升华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第四,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学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乃是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第五,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是有缺陷的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理想之光第六,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学是民族心灵的展示,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历史积淀,文学的民族化是文学的世界化的主要标志。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现代意义上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有三种:即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以文学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全过程及其规律性,属于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是文学与历史学的一个交叉性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一)文学界说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人类从事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性,属于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与文艺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文学批评,以各种存在的文学现象为批评对象,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评判,指出其作家作品、风格流派、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高下得失与历史功过,是文学与人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审美语言学等等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二)文学批评界说中国古代,没有“文学批评”一词,只有“评”、“赏”、“诗评”、“诗文评”等词语文学批评”是舶来品批评”一语来自于古希腊,本义为“判断”;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出自英文Literary Critcism 译语,意思是“文学裁判”。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大半由于西方诗学东渐而得以成立英国人森次巴力(Saints bury)的文学批评史(The history of Crticism),即把文学批评分为: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考证的、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十三种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二)文学批评界说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出“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由文学裁判到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的过程,可分为以下部分:批评的前提 包括:文字的解释;文意的提叙;作家的研考;作品的辨正批评的进行 包括:疵病的指摘;美好的颂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二)文学批评界说批评的立场 包括:尚文的立场(艺术的立场;言志的立场);尚用的立场(社会的立场;政治的立场;伦理的立场等)批评的方法 包括:主观的方法;客观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印象的方法;鉴赏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象征的方法;心理的方法;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二)文学批评界说批评的错误 包括:能力欠缺;是己非人;爱同憎异;贵古贱今;贵今贱古;贵远贱近;贵近贱远。
批评的批评 包括:错误的驳正;允当的称述批评的建设 包括:内容方面;形式方面文学裁判的职责是批评过去文学,文学理论的职责是指导未来文学,批评理论的职责是指导文学裁判所以,文学裁判和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关系是直接的,批评理论对文学的关系是间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三)关于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滥觞于诗经时代,成熟于魏晋六朝综观中国文学史全过程,始终存在一个批评标准问题中国文学批评,从总体来看,一般坚持了三项批评原则:一是恪守儒家“诗教”,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与“美刺”作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三)关于中国文学批评二是提倡“知人论世”,强调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品”与“文品”的相互关系方面去评论作家作品;三是以“真善美”为批评标准,强调文学的艺术真实性,注重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以“境界”之美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标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三)关于中国文学批评朱东润说古人文学批评的成就可以从六个方面概见:【专书】【专文】【选本去取意旨】【选家自评】【散见于他人著述中转载】【散见于他人诗文中的论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三)关于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历史上文学批评流派或批评模式有五种: 第一,道德批评派。
第二,社会批评派 第三,心理批评派 第四,艺术形式批评派 第五,审美鉴赏派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三)关于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第一,批评家的非职业化第二,批评体式的多元化第三,批评对象的主体化:重情趣 、重人品 、重“才、胆、识、力” 第四,批评方法的意象化 :尚自然 、贵含蓄 、多象喻 第五,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与文学批评著作的非体系化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附:中国的象喻文评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秾)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陊殿,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幻诞也 杜牧评李贺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附:中国的象喻文评 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腾,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琴朱絃,老健如朔漠横鵰,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鲸波蜃气。
明谢榛四溟诗话) 杜为东瀛;李为天汉;韩为江河;白则平湖万顷,一碧涟漪;晚唐之佳作者,不过涧溪之泛滥而已清陈僅竹林答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绪论附:中国的象喻文评 杜诗如河岳,李诗如海上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