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公园管理中心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docx
8页湿地公园管理中心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XXXX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 下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工作安排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XX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打造“三个中心”工作目标,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明确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己任,深化改革,创新工作,适应新常态积极向上争取湿地保护项目,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国有苇场改革,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竭力做好精准扶贫,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计划工作任务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中科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在公园正式挂牌 一、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有了新进展 今年以来,跟踪国家对湿地保护系列政策和相关措施出台,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抓机遇、找项目,现运作有两大项目:一是湿地恢复与保护项目;二是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项目近期与省、市相关部门进行了项目沟通、对接、申请工作,计划争取资金 5000 万元以上主要用于湿地保护、恢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国家湿地公园基本建设项目,此项目年内有望立项。
二、公园建设、重点项目有序进行 今年,公园建设有两项列入市重点工作项目,一是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景区 14 公里道路建设,公园 1 号坝—三千五大坝 4 公里公路建设正在进行中,已完成工程量的50%,预计 7 月分公路交付使用;另有公园三千五大坝—大岗子泡进水闸、公园北门—职工社区 10 公里路段申报待批二是公园房车基地建设,已完成双方建设合同签订,此项进入相关部门审批建设手续预计下半年动工建设,9 月份竣工交付使用 三、生态建设、院地合作上了新台阶 在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努力协调下,促成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4 月 1 日在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何兴元所长、赵彦峰市长代表双方在会上签署了“协议”,标志着院地合作全面展开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湿地总面积 14.6 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8.44%,境内“一江两河”经流,形成了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的湿地资源,发展利用潜力很大由于受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部分湿地退化较严重因此,湿地保护、修复刻不容缓自九十年代初至今,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先后对我市具有典型的叉干乡东大泡盐碱地、月亮泡古河道盐碱地进行了科学治理,在红岗子乡建立了盐碱地治理试验站。
XX 年以来,在牛心套保湿地试验成功了“苇-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取得了生态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巨大科技成果使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在国家验收时一次通过,公园被列入全国 22 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为加强湿地保护,科学利用好湿地资源,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和省林业厅在牛心套保联合建立了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搭建了全市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经济纵深发展新平台对培养生态发展优势,集聚发展动能,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全市湿地经济向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生态产业、示范项目进入实验生产阶段 一是芡实、莲藕进入实验种植今年以来,在中科院刘兴土院士及其团队指导下,在已恢复的湿地实验种植经济性价比较高的新品种芡实、莲藕,播种面积 1 万平方米,芡实有医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莲藕,原产南方,北方市场短缺,市场前景看好如要实验成功,对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将告别单一芦苇生产模式,湿地经济向多元化发展迈进重要一步 二是开展蟹苗驯养实验和科学投放养殖今年以来,为科学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芦苇蟹养殖成活率,保持生态平衡,防止过度利用湿地资源,造成自然生境失衡问题,特聘请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产专家杨富亿研究员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蟹苗驯养实验。
围堰 1 万平方米面积,投放大眼幼体蟹苗 20 斤,自上个月投放以来,蟹苗长势良好,预计秋季成熟为扣蟹,可出蟹苗 3000 斤左右,为明年发展水产养殖打下坚强基础发展蟹苗驯养的好处是,降低成本,抗细菌性能强,成活率高;开展控制芦苇蟹养殖密度每年养殖芦苇蟹 60 斤/垧,今年只投放 20斤/垧,这种做法:侧重蟹苗个体生长提高重量和质量,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是开发食用菌培育生产新技术投资 150 万元,改造生产车间 13 间、购置设备,此食用菌是以芦苇为培养基,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用菌食品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部首席菌类专家姚芳杰为技术指导,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中,8 月份将正式投入生产 五、统筹兼顾、打牢公园发展基础 去年,公园刚完成验收授牌,同时又纳入全国 22 个重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之中,按要求需要加强和改进内容很多,要逐步完善补足短板一是组织召开重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详规高级别研讨会,XX 年 7 月份,邀请中科院刘兴土院士、吉林省环境科学院环保专家白效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业研究所湿地专家吕宪国和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研讨会;今年 5 月,为落实专家意见和建议,再次召开公园建设研讨会,特邀参加会议有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野生动物保护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晶,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文波龙,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杨富亿,湿地公园原建设单位代表、管理中心党委成员等 20 余人,结合重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明确编制公园详规要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科技支撑、分布实施、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会各位同仁各抒己见,客观理性分析公园未来发展方向,并确定由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王晶主任负责主编公园详规。
8 月份初稿定型,9 月份纳入专家评审,年底前上报国家林业局二是绿化美化环境,打造花果山旅游景点今春,利用公园东山坡 20 公顷,新种植123 苹果树 1200 棵,李子树 200 棵,杏树 XX 棵,樱桃树30 棵,黑松树 500 棵、杀刺树 1200 棵,打机井 4 眼,总投资 37 万元为开展生态旅游打下良好基础三是争取吉林省嫩江流域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防护等级,由三类升为二类,预争取资金 1000 万元,6 月初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现上报国家林业局待批四是打造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188 公顷,水田插秧已完成,待上级验收五是打造生态产品品牌,将芦苇蟹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现正在审理阶段,有望年内批复六是加强湿地保护,大力宣传《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依法行政,使湿地保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七是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纳入科研领域4 月份中科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在公园建站挂牌八是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被纳入“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正式授牌 六、推进改革,全面落实全省林改实施方案 自去年以来,我市作为全省 13 个林改试点县之一,林改工作已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全省改革操作流程有序进行,待年内完成改革任务。
七、精准扶贫,纳入部门工作日程 今年以来,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抓了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领导重视,纳入班子工作日程将机关包保贫困村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制定机关 XX 年工作任务分解表上墙,使精准扶贫工作一目了然二是对贫困户和返贫户建档立卡,突出重点、一般贫困户,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三是计划实施产业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帮扶的市烧锅镇乡富裕村,人多地少,远离城市,现代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给扶贫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完成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意向实施产业扶贫“公司﹢农户商业经营模式”,就是由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公司运营、贫困户分红使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年有收入,达到精准脱贫目标 下半年工作安排 为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完成,要本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克难攻关的工作思路,调动方方面面力量,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自我加压,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好大项目不放手继续抓好湿地恢复与保护项目和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支持项目,争取年内立项,项目资金 5000 万元以上二、抓生态产业不松劲继续做好“苇-蟹-稻”复合生态农业工程模式推广搞好芦苇蟹养殖、水稻种植的日常管理,努力做到丰收丰产,力争产值突破 3000 万元。
做好芡实、莲藕、食用菌新产品实验生产工作,争取实验成功,食用菌年内生产,产品投放市场 三、抓品牌效应不动摇努力办好湿地公园 XX 第四届“品蟹文化节”,推介绿色生态产品品牌,力争芦苇蟹销售产量超过历届大力宣传湿地文化,在社会营造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家园的氛围 四、抓精准扶贫不歇气继续深入抓好包保的贫困村脱贫工作,广开思路,深层谋划,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争取年内脱贫 40 户 五、抓林改进度不停顿继续认真落实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按时限完成改革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生态保护、恢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所有在编人员纳入市财政保障,使改革成果助推生态建设有更大向前发展 存在困难:今年芦苇湿地严重缺水,原因是雨水少、上游水库容量不足,无力供水,造成苇塘无水露地现象往年湿地补水 3000 万立方米,因缺水将严重影响湿地恢复、发展生态产业为解决湿地补水问题,一是待雨洪季节洮儿河来水灌溉湿地二是意向从哈达山灌区龙海工程大岗子泡水库修建提水工程,给湿地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