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实验模板.doc
9页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实验项目: 常用网络命令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室号: 实验组号: 实验时间: 批阅时间: 指导教师: 成 绩: 一.实验名称:常用网络命令二.实验目的1.掌握Windows 下的几个常用的网络命令ping、winipcfg/ipconfig、tracert、netstat、ARP的使用方法;2.通过使用这几个命令可以更好的使用和维护网络如判断主机的响应时间、响应路径和主机IP地址等;3.通过在位于同一段和不同段的主机之间执行PING命令,截获报文,利用ARP程序,分析ARP协议在同一网段内和不同网段间的解析过程理解ARP缓存、计算机默认网关等的作用三.实验环境每组实验设备为:PC机若干台(Windows操作系统),交换机一台,交叉线一根,直通线两根。
把PC机连成局域网环境,并且接入因特网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内容(1)熟悉ping、winipcfg/ipconfig、tracert、netstat命令的使用方法2)熟悉Ping的基本命令以及对网络故障加以诊断3)练习winipcfg/ipconfig显示主机内IP协议的配置信息4)练习tracert命令判定数据包到达目的的主机所经过的路径5)练习netstat命令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6)通过改变不同的主机的TCP/IP的属性值:即IP地址、子网掩码和缺省网关,观察实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2.实验步骤(1) 练习使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包括:ARP、ping、winipcfg/ipconfig、tracert、netstat,并观察结果2)如指导书图2-1所示把两台主机用交叉线连接起来,并设置两台主机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主机A:10.2.2.2, 255.255.254.0 主机B:10.2.3.3, 255.255.254.0,两台主机均不设置缺省网关 操作如下:1)用arp-a察看ARP缓存;2)然后在A上“ping”B;3)用arp-a命令重新察看ARP缓存,能看到B的MAC地址;4)同样,用arp-a察看ARP缓存,能看到A的MAC地址;5)在主机B上用arp-d删掉主机A的映射关系记录;6)用ping命令对主机A进行操作。
仔细察看结果并记录结果,分析原因3)将第二的实验中A的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其他设置保持不变操作如下:1)用arp-d命令清除两台主机上的ARP表;2)然后再A上pingB;3)用arp-a命令在两台PC上均不能看到对方的MAC地址仔细查看结果并记录结果,分析原因4)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按照指导书图2-2所示的警醒网路连接把A的缺省网关设为:10.2.2.1,网关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0操作如下: 1)在主机A 上用ping命令与B通信;2) 在主机A上用tracert命令追踪数据的传输路径;3)在主机B 上用ping命令与A通信;4)在主机B上用tracert命令追踪数据的传输路径仔细查看结果并记录结果,分析原因5)将第4的实验的基础和拓扑结构上,用arp-d命令清除A中的ARP表,在A上ping一台外网段的主机,如沈阳的DNS服务器(202.96.64.68),再用arp-a可观察到A的ARP表中只有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信息仔细观看结果并记录结果,分析原因五、实验结果该主机为B(1)常用的网络命令1)arp命令arp –a arp -d arp -s2)ipconfig3)ping命令Ping 127.0.0.1Ping 本机IP地址Ping 局域网内其他IP4)tracert 192.168.1.1(2)主机B:10.2.3.3, 255.255.254.0 1)用arp-a察看ARP缓存 2)在A上“ping”B3)用arp-a命令重新察看ARP缓存,能看到B的MAC地址4)在主机A ping完B后,在主机B上用arp –a 察看A5)在主机B上用arp-d删掉主机A的映射关系记录 6)B用ping命令对主机A进行操作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用arp-a命令重新察看ARP缓存(3)A的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1)用arp-d命令清除两台主机上的ARP表2)然后再A上pingB3)用arp-a命令在两台PC上均不能看到对方的MAC地址。
原因分析:因为主机A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使得现在主机A和主机B不在同一网络上,所以用arp-a命令在两台PC上均不能看到对方的MAC地址4)A的缺省网关为:10.2.2.1,网关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0 1)在主机A 上用ping命令与B通信2) 在主机A上用tracert命令追踪数据的传输路径3)在主机B 上用ping命令与A通信与主机C通信(ping C)4)在主机B上用tracert命令追踪数据的传输路径(5)ping外网域名 六、实验心得教师评语:成绩: 教师签名: 批阅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