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文字鉴赏.doc
4页11--4 人民币文字鉴赏 一. 人民币上和个汉字的书写演变在新中国的五套人民币上,有几个汉字曾出现多种写法,这反映了我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标志着我国人民币逐渐走向完善和规范化1.关天“贰”字1987 年 4 月 27 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2 角、2 元券以后,不少人发现新版人民币上的“贰”字同旧版不同,认为新版人民币的“贰”字印错了,有人还传出人民币上出现了错字,银行将收回这些人民币,致使货币流通受到影响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第四套人民币上的“贰”字是规范的汉字,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写法完全相符,是标准的简化字众所周知,我国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们长期形成的书写习惯,很多汉字有两种或多种写法贰”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从不同历史时期各种货币上看,“贰”字有近十种写法第一套人民币的“贰”字有三种写法:20 元六和塔票券、20 元帆船火车票券、20 元打场票券、200 元颐和园票券、200 元割稻票券写成“贰”;20 元运肥火车票券、20 元推车票券、20 元工厂火车票券、200 元长城票券、200 元炼钢票券写成“贰”;200 元佛香阁票券写成“贰”。
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的 2 分券、2 角券和 2 元券均写成“贰”那么第四套人民币为什么将贰字改成了规范的简化汉字?这是因为,在前三套人民币的流通过程中,人民群众曾对使用不规范的贰字提出过意见,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按照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意见,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设计,采用了规范的“贰”字第五套人民币 20 元券沿用了规范的“贰”字2.关于“国”字我国发行的各套人民币上,“国”字共有三种写法,第一套人2民币上的国字写成“国”,即国字的繁体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上的国字写成“国”;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国字写成“国”,即规范简化字在第二、三套人民币上的国是当时为人民币题字的马文蔚先生参照魏碑体的一种写法,称“张黑女碑”体,是书法的一种惯例,并非错字但是,为了汉字的规范化,中国人民银行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按统一简化的汉字写成“国”,即由繁体字改成简化字第五套人民币也沿用简化字3.关于“角”字在各套人民币上(第一套人民币没有辅币),辅币面值“角”字有两种写法:第二、三套人民币写成“角”,即里边的竖未出头,写成了“土”,这种写法早在甲骨文就已形成,因此是有出处的1987 年 4 月 27 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和 1999 年 10 月 1 日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按照规范化写法把旧体字“角”写成了新体字“角”,即里边的竖出头。
二.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我国在货币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由来已久,如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新中国的人民币上除了采用汉字为主要文字外,也曾先后采用过蒙、维、藏、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均由该少数民族书法高手书写,并经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签批,国家民委校审,最后由国务院批准采用由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书写习惯不同,所以人民币上的藏文、维文、壮文为自左至右横排,蒙文却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直排在 1948 年 12 月 1 日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951 年 5 月 17 日发行的 5000元蒙古包券和 10000 元牧马券两张票券背面花符上,分别印有蒙文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值,这是首次在人民币上采用少数民族;1951 年 10 月 1 日发行的3500 元瞻德城券、1000 元牧马券、5000 元牧羊券、10000 元骆驼队券四张票券背面花符上都印有维文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值这些票券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制位置固定一致,规格对称统一在 1955 年 3 月 1 日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 13 个票券的背面花符中间,全部印有蒙、维、藏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值,各票券设计、印制格局完全一致,其位置均在票券背面大花符中央浅淡的底纹部位,三种少数民族文字与汉字行名、面值有机布局,上下左右错落有序,对称和谐,上为汉文,下为蒙文,左为维文,右为藏文,艺术效果极佳。
在第三套人民币中,1962 年 4 月 20 日公布发行的 1960 年版枣红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 角券,票券左侧花符正中首次出现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由上至下分六行排列,依次为蒙、藏、维、壮文,其中藏文、维文各占两行位置,内容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值,镶嵌在由两个正方形重叠组合的八角图形内,犹如悬挂的红灯笼,很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正是从这张票券起,人民币纸币上采用蒙、藏、维、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相对固定下来这不是简单的一种票面设计、印制工艺的改进和完善,而是反映了中华各族之间传统的、空前的大团结,表现了文明进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字文化,也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另外两种 1962 年版 1 角券及 2 角、5 角券,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排列与上述枣红色 1 角券相同,但其位置均改在票券背面右侧国徽图案之下,在底纹衬托下与国徽交相映衬,文字效果格外醒目突出而 1 元、2 元、5 元、10 元四种主币,其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均设计在票券正面左上角花团部位,与花团明暗相衬,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在第四套人民币中,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排列又有新的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1、2、5、角券和 1、2、5、10 元券均印在票券背面,由左至右横向按蒙、藏、4维、壮文字顺序一线排列,其中 1、2、5、角券的四种文字设在整幅图案之下,与全部图案等长,成为整个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 1、2、5、10 元券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则移到图案下边深色边框之内,有隐含效果。
二是 50、100 元券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竖向四行排列,印在票券背面右下角花团部位,与花团互为衬托,艺术效果突出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设计更趋合理,它与汉语拼音行名平行,位于票券背面右上角,并且右侧竖印面值,这对少数民族人民识别辩认极为方便,同时也增强了美感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均为这些少数民族的通行标准文字蒙古文是蒙古族使用的文字,最早是元世祖忽必烈聘请西藏喇嘛八思巴用藏文字母制定的,公元 14 世纪初,又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重新制定,迄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现行蒙文由 29 个字母组成藏文据藏族史记载,为 7 世纪图弥三世菩扎参照梵文字体创造的,是今天藏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后改为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1959 年,我国维吾尔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 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因此,第三至第五套人民币上的维文与第一套人民币不同壮文最早是南宋时由壮族祖先利用汉字的形、声、义及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1955 年改为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字母,1957 年由国务院批准推行所以,第三套人民币开始采用的壮文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新文字。
人民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既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又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这也是人民币的主要特点之一三. 人民币上的盲文符号5以往的世界各国货币上无盲文符号,纸币主要通过由小逐级增大票幅,使盲人靠触觉区分不同的面值;而金属硬币则是通过逐级增大钱径,或采用不同的币材使盲人感知大小、轻重来辨认面值,抑或在不同面值硬币上改变币形(如图形、正方形、菱形、多角形、波纹形等)、加大厚度等,使盲人能正确辨认这些不同面值的硬币但当代世界各国硬币开始注意采用盲文符号,以方便盲人使用,例如:意大利的 500 里拉硬币上就铸有盲文符号,该币是双金属镶嵌币,背面外圈上部有 10余个凸点;泰国的 10 铢双金属镶嵌币背面外圈上部也铸有 4 个凸点;墨西哥的10、20、50、100 比索不锈钢币,正面头像左或右侧均铸有数目不同的凸点,这是目前世界仅有的一套成系列铸有盲目文符号的硬币看来,将来镌刻盲文符号的硬币会越来越多相对而言,目前世界各国纸币上加印盲文符号的还不多见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纸币均未印有盲文,在设计和印制第四套人民币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了方便盲人使用人民币,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在主币上增印盲文符号。
于是,1 元、2 元、5 元、10 元券在正面左下角分别加印 1 个、2 个(竖列)、2 个(斜列)、4 个小黑点;50 元、100 元券在正面右下角分别加印 5 个、7 个小黑点这些小黑点错综排列,仔细触摸,可感觉微微凸起,盲人通过触摸黑点多少及分布便可区分面值盲文,也称盲字,因均以点状表示,故又称“点字”它是专门供盲人书写摸读的文字符号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盲文是由 1 个到 6 个不同数目、不同排列位置的圆点组成,表示各种文字、数字及标点符号这些点凸印在特殊的纸上,盲人用双手触摸读文盲文源于法国,法国路易.布莱叶 3 岁时双目失明,但他在命运面前没有屈服,经过多年探索和无数次挫折,终于在 1829 年发明了盲文最初,盲文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议,直到 1838 年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盲文印刷品布莱6叶去世之后的第三年,盲文才被法国人公认由于盲文易读易写,1879 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采用这种盲文进行教学1887 年国际上公认盲文为正式盲人文字1953 年我国教育部推行由盲人黄乃设计的以注音字母为基础,以普通为拼音标准,参照布莱叶盲文符号体系的汉语盲文点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汉语盲文,使用至今。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盲文就是这套统一的汉语盲文我国现在有几百万盲人,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消费队伍,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在人民币上印有盲文符号,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些盲人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