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籍影像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pdf

93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46511760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32MB
  • / 9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1.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古籍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之一但这种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脆弱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古籍文献的重要收藏单位,在保护古籍、推介古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古籍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古籍保护与使用的矛盾近三十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数字化成为知识获取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传统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以它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版权无纠纷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古籍文献收藏单位的普遍重视,同时古籍文献数字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所以各种古籍数字化项目遍布海内外,成为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海内外古籍数字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把古籍放在数字化环境下,探讨在数字化过程中怎样实现对古籍实体保护,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提升原有古籍的品质,为用户贡献源于古籍又高于古籍品质的数字化产品,实现古籍的再生性保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实不多 我们拟通过本课题研究,寻找古籍数字化与古籍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兼顾古籍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合理方案 1.1 课题缘起 1.1 课题缘起 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 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1]。

      我国古籍数字化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国际敦煌项目、数字方志、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其中包括古籍和民国书刊)等大型数字化项目相继建成大量的古籍数字化成果出现以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从 2002 年开始数字方志建设,这是一个大型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如何选择古籍数字化底本,接下来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又陆续遇到数字化前整理、 数字化过程中技术路线的选择,数字化后产品的保存、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且他们都与古籍实体的保护以及提升古籍数字化产品的质2量和方便用户使用密切相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探索,另一方面也希望借鉴本领域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然而我们通过调查感到,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古籍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领域里还缺乏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某些数字化项目在建设的同时(主要是古籍扫描) ,古籍原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古籍数字化的初衷是保护古籍,促进利用但是在缺乏古籍保护意识和科学、规范的古籍保护操作规程下进行的数字化,却将大大缩短了古籍的寿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我们的相关调查中,古籍数字化和古籍保护这两方面各自的学术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对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保护规范与措施, 对于数字化过程中古籍内容的保护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行业之间、项目之间在技术标准和操作手段上没有统一规范,各行其是,使原本希望通过古籍数字化来保护古籍,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难以全面实现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申报这个研究课题: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研究,就是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从事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让我们的古籍数字化工程真正能成为保存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 1.2 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研究概况 1.2 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研究概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虽然有所关注,但专题研究很少罗丽丽在《防范重于救治——试谈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一文中,用一个小节的篇幅提出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保护问题” ,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2]黄显功在《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古籍保护效果的一个实例》一文中,提出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能有效地降低纸质古籍的流通量,促进古籍的修复工作,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古籍[3]。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的《影像扫描及校验相关作业标准》的第一节“古籍取用注意事项”中,提出了古籍保护的原则、拿取方式和翻阅注意事项[4] 虽然对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深入,但由于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与古籍数字化密切相关, 所以考察和了解古籍数字化与古籍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好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在 1.2.11.2.1 中简述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况, 在 1.2.21.2.2 中简述古籍保护的研究现况 31.2.1 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1.2.1 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中文古籍的数字化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和 RLIN (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Network,研究图书馆网)首先建立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等书目检索数据库中文古籍数字化在国内始于 80 年代初期,最早利用光盘技术存贮古籍,并建立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的是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在国内迅速发展是在 9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图书馆、档案、学术机构、出版单位和商业公司加入到古籍数字化中, 使得古籍数字化项目的规模迅速扩大, 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截至 2009 年 6 月,研究古籍数字化的博士论文共 8 篇1,其中 3 篇是有关本体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如肖怀志的《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应用研究》等3 篇是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如裴丽的《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等2 篇是农业古籍数字化研究,如曹玲的《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等 研究古籍保护的论文共 270 篇2,2000 年以前,古籍数字化方面的文章每年不超过 5 篇2000 年至 2004 年,古籍数字化的论文每年都在 10 篇以上(2001年除外) 2005 年、2006 年古籍数字化方面的文章每年超过了 30 篇,2007 年、2008 年每年的论文超过 50 篇,数量显著的增长,如表 1 所示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与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实践在时间上基本是一致的 时间 论文数量 备注 1997 2 1998 3 1999 4 2000 11 2001 7 2002 18 2003 21 2004 15 1 使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 “古籍数字化”为关键词,2009 年 6 月 1 日进行检索,统计后得到 2 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 “古籍数字化”为关键词,2009 年 6 月 1 日进行检索,统计后得到。

      42005 35 2006 38 2007 50 2008 54 2009 12 2009 年的数据不完整 表 1 这些论文中,有近 27%的内容是对古籍数字化的思考,探讨古籍数字化的理论问题和数字化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如李国新的《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 、陈力的《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 、毛建军的《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等;有近 9%的内容是介绍现有的古籍资源和数字化项目,如李明杰的《古籍网络资源述略》 、许红健的《台湾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特色谈》 、毛建军的《欧美地区中文古籍数字化概述》等;有近 8%的内容是讨论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对策,从地区、图书馆、档案馆的古籍数字化实践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厉莉的《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对策》 、王立清的《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启示》 、刘春金的《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等;有近 18%的内容是研究古籍数字化的技术与方法,如王燕的《浅谈数字图书馆中的图形化查询技术——GIS 在北京大学古文献资源库中的应用》 、林颖的《一种灵活可扩展的古籍数字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赵云的《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等。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探讨了古籍数字化与学术研究、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医古籍数字化、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农业古籍数字化等问题,如表 2所示: 主题 论文数量 比例 备注 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69 27% 现状与对策 21 8% 古籍资源 25 9% 数字化技术与方法 影像化 2 1% 数字化技术与方法的论文共49 篇,比例为18% 全文化 11 4% 软件技术 19 7% 项目 17 6% 5古籍数字化与学术研究 13 5% 古籍书目数据库 9 3% 中医古籍数字化 33 12% 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 27 10% 农业古籍数字化 12 4% 其它 12 4% 表 2 这些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理念与方法, 还有一些涉及到数字化与古籍保护的关系彭江岸在《论古籍的数字化》中指出,古籍数字化是保存古籍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将古籍制成数字产品,利用数字产品易于保存的特点,达到永远保存古籍的目的 古籍数字化是缓解日益严重的古籍使用与保存这一特定矛盾的有效解决之道[5]杜鹃在《古籍数字化之趋势》中指出,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古籍的保护与普及古籍中有些纸张已经变质变脆,不能再流传阅读而有些孤本、珍本,需要珍藏,也无法正常流通使用。

      为了保存这些古籍,一般采用再版方式印刷,使其内容得以传承延续 而古籍数字化更有利于传播与普及,使古籍资料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6]朱开忠在《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中指出,数字化过程中可能对原文献有些伤害, 但从长远来看, 它还是对文献起保护作用的文献数字化以后,一般就不提供原件,读者通过电子版来查看所需资料,可以避免因直接接触古籍而造成对其损坏[7] 在以往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与实践中,古籍保护的问题有所涉及,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技术古籍数字化的实践性非常强,本文将在1.31.3 中着重讨论 4 个大型的古籍数字化项目,探讨数字化过程中影响古籍保护的因素 1.2.2 古籍保护研究现状 1.2.2 古籍保护研究现状 古籍保护可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对古籍原件本身的保护,包括对原件存放、使用的保护措施和对破损古籍的修复措施数字化古籍原件,就涉及古籍原生性保护问题再生性保护是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复制古籍,迁移古籍载体,减少对古籍原件的利用,从而达到保护古籍原件的目的再生性保护包括影印出版古籍、缩微、影像或数字化古籍所以说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6保护的方法之一 回顾古籍保护工作发展历程,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建立古籍研究所和文献专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古籍保护的相关专业人才。

      多数藏有古籍的图书馆都成立了古籍部,有专门人员从事古籍保护工作1985 年起,在中央财政支持下,陆续开始了对全国古籍的缩微复制工作,20 多年来共拍摄古籍善本近3.2 万种 2002 年起, 文化部、 财政部共同实施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截止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唐、宋、元时期的善本 758 种,8990 册的再造出版工作,二期工程也已开始实施,将有 556 种明清时期的珍贵善本得到仿真复制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006年 6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组织好古籍保护、抢救工作,并提出具体保护计划和措施,加以落实随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实施,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8]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9 年 6 月,古籍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共 2 部3,分别是张志清、陈红彦主编的《古籍保护新探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的《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古籍修复方面的专著共 7 部4,分别是肖振棠,丁瑜的《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 、杜伟生的《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朱赛虹的《古籍修复技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