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评记录1.doc
2页7 声音的产生听评课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目标明确,具体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二、教学准备的实验器材合理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制作精美,能够突破重难点,更加生动形象1、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对于问题的筛选与提出问题是同等重要的,这样训练,学生今后就会从身边入手,提出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增强问题的针对性。
2、制造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模仿声音,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做初步的猜想,汇报时抓住了学生的发声方法,通过发声方法的多样为下一步猜测声音产生做铺垫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果学生的猜想与初步验证不一致,自己会产生新的想法,注重了实验设计的层次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发声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初步认识到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系3、、合作探究,验证猜想设计实验学生明白猜测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教师准备充足的材料,学生小组内自行设计实验选择材料,通过课件展示出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小组合作不要出现噪音,学生的研究才能深入,不出现过多的干扰建议有学生提出注意事项,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来研究学生进行探究时间为 16 分钟的时间,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让每组学生在实验时材料选择有所侧重,固体、液体与气体都要有所设计小鼓鼓面的振动要通过放在上面的小物体推测,气体发声实验重点抓住小瓶内泡沫小球的跳动现象,液体发声注意观察水面的变化教师巡视时,适时给予指导。
根据同学们实验数据整理,把声音产生总结到振动上不能直观看到的要结合其他的现象进行推测,例如气体的振动发声通过瓶内泡沫小球的跳动,把看不见的化为可以看到的现象然后利用锣进一步实验反证既然我们认为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当锣发声时,应该有什么现象?再次引出“矛盾”能又一次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学生亲自感知,利用反证只要不振动了,声音就消失了,从反面也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4、拓展活动,思考延伸一块唱校园歌曲,本环节既调节学生的情绪,同时不经意间把声音的产生回到我们人身体上来这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喉部,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利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渗透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要注意学校的环境5、总结评价 课下延伸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把课堂向课下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