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理解政治哲学9800字政治论文范文.doc
5页重新理解“政治哲学” 9800字重新理解“政治哲学”尽管“政治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精神中宁静清晰的理性主义, 然时至今廿,“政治哲学”依然是一个意义较为含混的术语政治”和“哲学”本身就是 涵义丰富乃至歧义丛生的两个字眼,学界对于由这两个字眼所组成的“政治哲学”的理解自 然也就见仁见智就字面意思理解,“政治哲学”就是政治学与哲学的融合,然而“政治哲 学"决不是简单的“政治+哲学",因为哲学与政治常常相去甚远柏拉图与黑格尔都崇尚 理念,但前者发明了有浓重伦理色彩的理想国,而后者则把国家建立在11由意志的基点上; 霍布斯与洛克都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但前者主张集权与专制,而后者却将分权与民主视为现 代国家的基石本文试图在梳理总结中外学者对“政治哲学”这一术语理解诠释的基础上, 在某种程度上回归施特劳斯的分析理路,分别从“政治”的维度和“哲学”的维度以及二者 之间的内在张力结构人手,以绵力对“政治哲学”重新理解当今学界有着许多的政治哲学流派和政治哲学家,然而综观中外学界关于政治哲学的 基本内涵、本质特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尚未形成相对公认的看法大体而言,主要存 在以下几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治哲学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视域出发研究政治世 界的最深层本质与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以哲学的方式探讨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 语的一神理论知识体系”它无法归于任何一门经验的社会科学之下,它是“哲学的一个分 支,它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产的问题在西方,柬承历史主义 与理性主义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们殊途同归,都不约而同地将政治哲•学看作是哲学的当然组成 部分前者如乔治•萨拜因,他认为政治哲学不仅包括对于产生它的事物态势所作的事实方 面的论述,更要“包括大体上可以称为因果关系性质的论述,即意为一种事情比另一种事情 更可能出现,或容易产生;它还包括对某事应当发生或者发生某事才是合情合理的论述”; 后者如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术语有着堪称经典的认识:“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 政治事物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第二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政治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出发,认为政治哲学是政治思想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层次的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元理论……有学者认 为,政治的知识诃以合理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经验政治学、政治理论、政治哲学经验政治 学是研究政治的事实科学,政治理论则进一步把握政治世界的本质,至于政治世界的“本质 的木质”则只能是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哲学发切于政治思想,并且是具有哲学方法论 意义的政治思想的最高层次在他们看来,政治哲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是政治学科中的一 个分支政治哲学就是政治认识论和政治方法论第三种也是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从比较、交叉的视角出发,从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的相互区别与联系中把握政治哲学的内涵和属性认为政治哲学是政治学与哲学两大学科的 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权力、权利等政治现象,就此而言它属于政治学;其 研究方法与哲学相同而与政治科学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刘晓从“比较性概念”的角度,从政 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比较中形成了二者之间的价值与事实、形上与经验并列 存在、同轴互补的政治哲学新理念哈里•埃克斯坦同样认为,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实际上 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前者关注经验事实,后者关注价值原则;前者迫求实证真理,后者 追求抽象思辨;前者以经验证实为检验标准,后者以理论自身为检验原则《中国大百科全 书•政治学》也指出:“政治哲学是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 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以上国内外学界关于“政治哲学”的基木内涵、主题范围、学科属性等方面的阐释,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政治哲学应该是在了解政治生活“实然”状态的基础上,对政治 生活“应然”状态的认识;它既研究政治事实,乂重点研究政治价值。
它主要揭示人类政治 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说明政治的bl的与意义,从而形成关于人类美好政治生活的知识体系 但以上观点中还有一些需进一步澄清和说明的问题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从纯正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释政治哲学,较 为注重政治哲学的哲学性,强调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一致性但他们往往将哲学的逻辑与方法 在政治领域强行推演政治自身的特性与要求往往被忽视,政治被置于了不断被批判、改造、 颠覆的境地由此产生的政治哲学,往往只能成为一•种缺乏现实性意义的美好哲学构想,而 其对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却大打折扣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将政治哲学归属于政治学或政治思想史学科,他们强调了政治哲 学研究对象的政治指向性这种观点往往将||己的研究视域局限于政治领域之内,而对存在 于政治领域之外或之上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政治形而上的依据及终极价值追求的问题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事实与价值经常混淆,理论与实践往往等同,冈内尔甚至称 之为“政治哲学之死”如果说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在于国家、政府等具体经验事实的话,政 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则在于这些具体存在之上的一般理念及其先验的价值范畴,如权利、正义、 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的倾|何。
一般地说,不从政治哲学上做出评 价,要对思想、行为或工作有所理解,是不可能的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将政治哲学视作哲学与政治学的共享领域,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 方法与目的相结合的思想框架内对政治哲学作出了相对全面与温和的界定但是,全面的代 价也许是不够深刻;温和的代价或许是不够鲜明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实与价值能够完全相 统一吗?换言之,“政治”和“哲学”能够相融吗?政治学与哲学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内在紧 张,“苏格拉底之死”与“洞穴之喻”即是明证因而所谓“政治+哲学”乃是一种不可能 的组合政治哲学”即便在今天也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们依然 还愿意按照德国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哲学”或“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这样的名称 在英语学术界,“政治哲学”虽已是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但不少人依然宁愿将政治哲学归 在道德哲学或伦理学之下在一些著作和大学课程里面,政治哲学也与社会哲学放在一起讨 论这些现象在给我们带来相当程度困惑的同时,或许也为我们确切理解“政治哲学”提供 了一个理论上的切入点这个理论切入点就是,或许我们可以首先从迫间到底“什么是政治的”;反思所谓“哲 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以及“政治”和“哲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入手,通过对政 治、哲学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追根溯源来对“政治哲学”这一术语正木清源。
在词源学意义上,“政治”(politics) 一词源于希腊语“城邦”(polis),政治的原初 意义由此可理解为“与城邦有关的事务”;无独有偶,希腊语“公民”(polites)也由“城 邦”(polis) 一词衍生而来,其木义为”属于城邦的人”依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城邦不是 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主要是一个“政治社团”,“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之内, 就成为一个城邦在公民心bl中,城邦的价值位阶要远远高于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作为 一个公民,其最高幸福在于积极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此乃公民之“公”,公民之“好” 于是城邦的治理也就不是个别人的事情,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公民和城邦之间是一种 亲密结合、休戚与共的“生活模式”因此,所谓“政治的”首先就是公共的“城邦生活”, 就是“属于城邦的人”积极参与“与城邦有关的事务” 0在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亚里士多德先以《尼各马科伦理学》来阐述个体 的道德原则,即“个体的善”,然后再通过《政治学》来探讨如何将它拓展为整个社会的价 值基准和行为规范,即“公共的善” 0在他看来,“公共的善”要高于“个体的善”,政治 学也就成为“最高科学"(master science),其原初也是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指公民对社会公 共事务的参与。
由此看来,政治首先是-•种社会公共活动,而非个体的叱语与独白一个高 群索居的人一一如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是不可能有所谓政治行为的,只有星期五之类 的人到来之后,才具有了政治行为发生的意境这一表述的现代形式或可转换为“与国家有关的事务”卡尔-施密特言道:“无论 如何,政治的一般而言是与国家的相互并列,或者至少是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关 系"韦伯也直接从国家概念着手分析政治概念,“我们打算只从一个政治团体——也就是 今天的国家一一的领导权、或该领导权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来理解政治在韦伯看来,“国 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国家被认为是暴力使用权’的唯一来源因此,对我们来说, 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的分配的努力韦伯的这个定义不仅说明了政治 行为只有在国家这种公共领域内才能发生,而且指出了政治的首要涵义与核心体现是“权力 分配”,是“人类有关政治权力的实际安排” o按照施特劳斯的理解,此乃政治社会或口公 民社会的生活方式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分析现代政治时指出,“权力概念”是政治分 析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和韦伯称之为政治的每项事物,拉斯韦尔也称之为政治,但拉斯韦 尔认为是政治的某些事物在韦伯和亚里士多德看来可能不是。
例如,拉斯韦尔就认为一个商 行或一个工会,也有政治的方面因此,让我们大胆地把政治体系定义为任何在重大程 度上涉及控制、影响力、权力或权威的人类关系的持续模式达尔这里所说的“控制、影 响力和权威的人类关系”都可以归在一般的权力及其作用之下在达尔看来,政治就是人类 群体之中权力的运作,而权力的运作必须依照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规则来进行这些政 治的原则、规则又都必须以某些价值观念为依据接下来,我们就必须分析和检视这些价值观念并且论证它们的正当性,以此作为评价 政治原则与制度的标准,并进而据此不断提出和论证新的原则与制度显然,这些问题己经 超出了经验的范围而走向了超验的领域,这已不是任何一门经验科学所能I口I答得了的,需要 从哲学的高度予以理解和思考于是,对于“什么是政治哲学?”的问题,我们还不能不从“什么是哲学?”这个前提 出发做出解释按照古希腊人的理解,哲学就是爱智慧、探索智慧的过程哲学作为对智慧的追求, 即是对普遍的知识,对整全的知识的追求因此,“哲学在木质上并不拥有真理,而只是 对真理的追求套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哲学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知道日己全然 无知”,从而使他竭尽全力去攫取知识。
苏格拉底假定,这种“整全的知识”,即关于全体 的知识首先是关于全体之各部分的形式、特征或“本质”特征的东西,以别于关于全体从何 者或通过何者而产生的知识如果说全体由本质上不同的部分构成,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人 间事务或日政治事务木质上不同于非政治事务政治事务自成一类并因此能够被自身所研 究前文述及的政治领域内权力运作的规则、制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等等就是人们关于美 好的生活或健全的社会的目的性迫求我们暂且可以把以上这种目的性的追求称之为政治哲 学,其意义在于它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哲学——“探索智慧,寻求普遍性的整体知 识”——的一部分其特殊贡献“在于它曾特别关注关于价值、规范和标准的信念然而,这种关注并非从来就有的,至少在苏格拉底之前是这样的哲学的最早主题是 “自然”,最早的哲学家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述自然的人”但无论怎样理解自然,关于 日然的知识却必须由人来探索日然不能被日然所认识日然必须被发现这就是苏格 拉底的“自然”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自然”的不同之处,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首 先是“形式”或“理念”,而诸如正义的自然或理念、人的灵魂的自然等是比诸如太阳的自 然更为重要的从而开启了其从一代哲人到政治哲人的伟大转变,施特劳斯深刻地觉察到了 这一点:“苏格拉底木人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