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兴安2018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docx
14页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兴安2018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兴安2018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单项选择题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 )单项选择题A、中等偏低的强度B、中等强度C、中等偏高的强度D、越高越好 3: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单项选择题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4:要想做一名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判断题对错 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单项选择题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 6:学生的主体性最主要地体现在( )单项选择题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发展性 7: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单项选择题A、外部B、成就C、交往D、任务 8: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 )单项选择题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9: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 )单项选择题A、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B、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C、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D、非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 10: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
单项选择题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1: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多项选择题A、青年与老年的差异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C、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D、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1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 )单项选择题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人的关系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 13: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 )单项选择题A、明朝B、“中华民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D、清朝 14: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单项选择题A、发展学生个性B、坚持“循序渐进”C、促进“温故知新”D、加强“教学相长”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单项选择题A、模象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实物直观 16: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多项选择题A、恐惧B、抑郁C、紧张D、情感冲动E、失眠 17: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
多项选择题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8: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判断题对错 19: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作用 )判断题对错 20: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判断题对错 21:有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单项选择题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22: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单项选择题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 2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单项选择题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 24: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比如:“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B、“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五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C、“三曹”指的是汉末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三苏”指的是宋朝的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他们在诗歌和散文上各有成就D、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问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其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25:维果茨基强调( )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单项选择题A、同化B、学习C、社会文化D、成熟 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单项选择题A、以学生为主体B、以教师为主导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D、育人为本 27:下列各项中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单项选择题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28: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单项选择题A、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B、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D、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2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单项选择题A、杜威B、华虚朋C、柏克赫斯特D、克伯屈 30: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单项选择题A、 选拔功能B、 甄别功能C、 鉴别功能D、 激励功能 31: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是( )单项选择题A、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B、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C、元朝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D、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 32:( )是指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学生的内心感觉,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单项选择题A、关注B、尊重C、真诚D、同感 33:学生最喜欢上肖老师的课,因为他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看小说、玩或者睡觉肖老师认为自己只要认真把知识讲清楚就行了,学生听不听课是他们自己的事,纪律管理应该是班主任负责的他的这种做法( )单项选择题A、正确,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B、正确,是教师权利义务的表现C、错误,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D、错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念 34:“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判断题对错 35:下列关于眼睛和眼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人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B、近视眼的折光能力太强C、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D、近视眼镜镜片就是凸透镜 36:生理自我成熟的时间是( )单项选择题A、3岁左右B、5岁左右C、6岁左右D、7岁左右 37:下列描述符合少年期特征的是( )多项选择题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38:《爱弥儿》是( )的教育著作单项选择题A、裴斯泰洛齐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39: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
130 140 150 160\r单项选择题A、130B、140 C、150D、160 40: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多项选择题A、细微型操作技能B、闭合型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型操作技能E、徒手型操作技能 41:“吾日三省吾身”,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上,即要求教师要( )单项选择题A、内省B、勤学C、兼听D、自律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颁布于( )年单项选择题A、1980B、1986C、1995D、1998 4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 )等要素多项选择题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 4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成立于1949年 )单项选择题A、对B、错 45: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强 )判断题对错 46:教学要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制约,依据这一规律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单项选择题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4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多项选择题A、原有知识经验B、原有认知结构C、相似性D、共同性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8: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
单项选择题A、广义的教育目的B、狭义的教育目的C、广义的教育D、狭义的教育 49: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单项选择题A、自由发展B、自主发展C、自愿发展D、自动发展 50:(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永动机”单项选择题A、在职教育B、教学实践C、校本培训D、教学反思 51: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单项选择题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52:(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单项选择题A、环境B、教育C、社会D、实践 53:古代学校教育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教育,没有阶级和等级之分判断题对错 54: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判断题对错 55: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没有系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判断题对错 56: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 )单项选择题A、普及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普及基础教育D、普及国民教育 5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单项选择题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 58:小张(12岁)的父亲经常在家吸烟,小张也常模仿吸几口,父亲未加制止,小张的父亲做法( )单项选择题A、合理不违法B、不合理违法C、合理但违法D、合理合法 59:在技能形成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