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3培养方案(修订).pdf
53页培养养方(20方案13 修案汇订) 汇编 目 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 通信工程专业 ....................................................................................................................................8 电子信息工程(专转本)专业............................................................................................................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专业............................................................................................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转本)专业....................................................................................................3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8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45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设置简介 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筹建于 1997 年,1999 年正式招生。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形成了电路与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等专业培养方向; 2011 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 ”试点专业,2012 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本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掌握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学生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讯等工程领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通信组网、设备运行维护、科技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讯等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测试、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可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培养规格与特色 按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规范》中的知识体系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素质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了解世界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等的欣赏能力;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正确、理性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具有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有批判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批判意识,了解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和专业主要进展;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能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具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2、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顺利阅读本专业文献,具备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2 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准确使用多种方式(文字、语言等)与同行交流学术思想的能力;具有多渠道检索所需知识文献的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实验仪器,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和应用工具软件知识,进行仿真实验和硬件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通信系统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思路开阔,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探索和实践意识及创新能力;掌握科研开发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和书籍;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各类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 硬件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准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和模拟仿真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演绎推理方法、归纳法等基本数学处理方法;基本掌握科技写作的特点、要素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了解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具有艺术修养初步知识;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社会学的初步知识,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具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掌握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具有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初步知识;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基本常识 工程技术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熟练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调试和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应用能力;了解工程设计、实施和检测的基本知识, 具有一定的应用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学习和掌握电路与电子学、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通信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方向的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经济学初步知识;具有管理学初步知识 4、办学特色 ⑴围绕系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本科阶段现场工程师和硕士阶段设计开发型工程师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所有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通信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而构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当完成所有课程模块后,通过综合项目设计环节,将各课程模块实验内容加以整合,每个学生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通信、电子信息系统。
3 ⑵建立以“面向工程”为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立体化课程体系,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大力推进项目型、案例型等研究型教学方式 ⑶形成以“工程创新教育”为主线的“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通过实验、工程训练、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课程设计、企业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各类的科技竞赛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与素养 ⑷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定位与地方产业进行对接,如在数字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光电子等方面 四、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等 五、课程体系设置与修读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以及素质拓展模块四大模块,其中:通识课程模块 39 学分,占 22%;专业课程模块 105 学分,占 58%;综合实践模块 26 学分,占14%;素质拓展模块 10 学分,占 6%。
课程设置情况详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 六、授予学位与年限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习年限 3-8 年,毕业最低学分为 180 学分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取得素质拓展所需学分,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七、有关说明 ⑴本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指导性计划,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⑵校企合作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中打“★”者为校企合作课程,执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具体执行方式 4 5 6 7 表二学分数百分比664201453922%16809501010558%026002614%0604106%学时(分)数23441471419180100%百分比/82%8%11%//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统计表合 计系主任:教学院长:课 内 学 时必修课程学分限选课程学分任选课程学分合 计课 程 模 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素质拓展模块8 通信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设置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筹建于 2007 年,2009 年正式招生通信工程专业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通信方向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无线通信、光通信等专业培养方向。
二、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本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掌握通信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技能,学习现代通信和网络新技术培养的学生在通信工程领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通信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通信组网、设备运行维护、科技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讯等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测试、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可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培养规格与特色 按照《通信工程专业规范》中的知识体系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素质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了解世界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等的欣赏能力;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正确、理性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具有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有批判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