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doc
68页ICS 29.080.99K 4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GB 11032—eqv IEC 60099-4:1991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 oxide surge arresters without gaps for a.c. systems -01-03发布-08-01实行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 次前言IEC前言1 总则2 定义3 标志和分类4 原则额定值5 运营条件6 技术规定7 实验程序8 型式实验(设计实验)9 例行实验和验收实验10 定期实验11 抽样实验附录A(原则的附录) 异常运营条件附录B(原则的附录) 验证整只避雷器和避雷器比例单元间的热等价性实验附录C(原则的附录) 电压范畴2.4kV~51kV强雷电负载避雷器的规定附录D(原则的附录) 避雷器工频电压耐受时间特性实验程序附录E(原则的附录) 人工污秽实验附录F(提示的附录) 线路放电级别的选用导则附录G(提示的附录) 询价和投标应提供的典型信息附录H(提示的附录) 大电流冲击动作负载实验的典型回路附录J(提示的附录) 长持续时间电流冲击耐受实验用的一种分布常数冲击发生器的典型回路附录K(提示的附录) 典型的最大残压附录L(提示的附录) 包装、运送及保管 前 言 本原则等效采用国际原则IEC 60099-4:1991(第一版)《避雷器 第4部分:交流系统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如下简称IEC 60099-4)。
等效采用IEC 60099-4是增进国内交流系统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技术进步、提高避雷器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措施,是尽快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需要本原则中避雷器的技术规定、特性参数及实验措施等技术内容均遵循与IEC 60099-4一一相应本原则中所采用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力求与IEC 60099-4一致本原则的编写与IEC 60099-4略有不同,但原则的编写格式、措施与GB/T 1.1、GB/T 1.2一致技术内容上与IEC 60099-4仅有某些小的差别本原则与IEC 60099-4的重要差别是:——避雷器分类在遵循IEC 60099-4按标称放电电流分类的同步,并附有“备注”,标明避雷器使用场合;——遵循IEC 60099-4附录K的规定原则,根据国内具体状况增列了表6~表12典型避雷器特性参数;——按GB/T 1634原则增补了IEC 60099-4“正在考虑之中”的避雷器耐污秽级别和相应的爬电比距规定本原则在力求与IEC 60099-4一致的基本上,保存了GB 11032—1989中部分仍有指引和使用价值而在IEC 60099-4中处在“正在考虑之中”的技术内容,如:——避雷器的机械性能规定及实验、检查措施;——避雷器的耐污秽性能规定及实验、检查措施;——避雷器的密封性能实验及检查措施。
本原则也同步完善和增补了IEC 60099-4及GB 11032—1989中未提出的技术内容,如:——0.75倍直流1mA参照电压下漏电流实验、检查措施……本原则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均为原则的附录本原则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附录L均为提示的附录本原则自实行之日起,同步替代GB 11032—1989本原则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本原则由全国避雷器原则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原则由西安电瓷研究所、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所负责起草本原则重要起草人:张文化、郭洁、樊力、王维洲本原则于1989年初次发布,于1月第一次修订本原则由西安电瓷研究所负责解释 IEC前言 1 IEC在技术问题上的正式决定或合同,均由各技术委员会提出,代表了特别关切这些问题的所有国家委员会,它们尽量地体现出对所波及的问题在国际上的一致意见2 这些决定或合同以推荐原则的形式供国际上使用,并在此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3 为了增进国际上的一致,IEC但愿所有国家委员会应在本国条件容许的状况下,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文所推荐的规则作为国标IEC所推荐的规则与相应的国标若有任何分歧,应尽量在国标中明确指出。
IEC 99国际原则的本部分由IEC第37(避雷器)技术委员会起草此部分的正文基于下列文献: DIS(国际原则草案)投票报告37(中办)3837(中办)45上表所示的投票报告中记载了批准此部分投票成果的所有资料附录A、B、C、D为本原则的构成部分附录E、F、G、H、J、K仅为参照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GB 11032—eqv IEC 60099-4:1991替代GB 11032—1989Metal oxide surge arresters without gaps for a.c.systems1 总则1.1 范畴本原则合用于为限制交流电力系统过电压而设计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如下简称避雷器)本原则基本上合用于多种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但是对复合外套、GIS、浸入液体和其她特殊设计的避雷器在设计、实验和使用时应做特殊考虑1.2 引用原则下列原则所涉及的条文,通过在本原则中引用而构成为本原则的条文本原则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原则都会被修订,使用本原则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原则最新版本的也许性GB 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neq IEC 71-1:1993)GB/T 775.3—1987 绝缘子实验措施 第3部分:机械实验措施GB/T 2900.12—1989 电工名词术语 避雷器(neq IEC 99-1)GB/T 2900.19—1994 电工术语 高电压实验技术和绝缘配合(neq IEC 60-1)GB/T 7354—1987 局部放电测量(neq IEC 270:1981)GB/T 11604—1989 高压电器设备无线电干扰测试措施(eqv IEC 18:1983)GB/T 164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辨别级及外绝缘选择原则GB/T 16927.1—1997 高电压实验技术 第一部分:一般实验规定(eqv IEC 60-1:1989)GB/T 16927.2—1997 高电压实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eqv IEC 60-2:1994)JB/T 7618—1994 避雷器密封实验 浸泡法2 定义本原则采用下列定义。
本原则所用术语,除按原则规定外,其他应符合GB/T 2900.12及GB/T 2900.19的规定2.1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由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串联和(或)并联构成且无并联或串联放电间隙的避雷器2.2 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避雷器的重要工作部件由于其具有非线性伏安特性,在过电压时呈低电阻,从而限制避雷器端子间的电压,而在正常工频电压下呈现高电阻(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如下简称电阻片)2.3 避雷器内部均压系统并联于一片或一组电阻片上的均压阻抗,重要是均压电容器,以控制沿电阻片柱的电压分布2.4 避雷器均压环一种金属部件,一般是圆环形,用以改善静电场下避雷器的电压分布2.5 避雷器比例单元一种完整的、组装好的避雷器部件对某种特定实验,该部件必须代表整只避雷器的特性避雷器比例单元不一定是避雷器元件2.6 避雷器元件一种完全封装了的避雷器部件可与其她元件串联和(或)并联,构成更高额定电压和(或)更高标称放电电流级别的避雷器2.7 避雷器压力释放装置用于释放避雷器内部压力的装置,并避免外套由于避雷器的故障电流或内部闪络时间延长而发生爆炸2.8 避雷器额定电压(Ur)施加到避雷器端子间的最大容许工频电压有效值,按照此电压所设计的避雷器,能在所规定的动作负载实验中拟定的临时过电压下对的地工作。
它是表白避雷器运营特性的一种重要参数,但它不等于系统标称电压2.9 避雷器持续运营电压(Uc)容许持久地施加在避雷器端子间的工频电压有效值2.10 避雷器额定频率避雷器设计使用的电力系统的频率2.11 雷电冲击电流一种8/20波形冲击电流因设备调节的限制,视在波前时间的实测值为7μs~9μs波尾视在半峰值时间为18μs~22μs2.12 长持续时间冲击电流一种方波冲击电流,其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在规定期间内大体保持恒定,然后迅速降至零值的冲击波定义方波冲击电流的参数为:极性、峰值、峰值视在持续时间和总的视在持续时间2.13 冲击波的视在原点在电压对时间或电流对时间的曲线上,通过冲击波前上两个参照点所画直线与零值电压或零值电流的时间轴相交所拟定的点对于冲击电流,两个参照点为峰值的10%及90%注1 此定义仅合用于纵坐标和横坐标尺寸为线性标度时2 如果在波前振荡时,10%和90%的参照点应在通过振荡的平均曲线上取值2.14 冲击电流视在波前时间(T1)以微秒表达的时间,其值等于电流峰值的10%增长到电流峰值的90%所需时间的1.25倍注:如果在波前上有振荡,在10%和90%的两个参照点应在通过振荡的平均曲线上取值。
2.15 击穿穿过固体介质的破坏性放电2.16 破坏性放电绝缘在电负荷下破坏而发生的现象,涉及电压突降和电流导通本术语用于固体、液体、气体介质或其组合体的电击穿注:在固体介质中破坏性放电导致电气强度永久性丧失,而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电气强度之丧失也许是短时的2.17 闪络在固体表面上的一种击穿放电2.18 冲击一种无明显振荡的单极性的电压或电流波,它迅速上升到最大值,然后一般缓慢地下降到零,虽然带有反极性振荡,其幅值也很小定义冲击电流和冲击电压的参数是:极性、峰值、波前时间和波尾降至半峰值时间2.19 冲击波形表达两数值的组合,第一种T1表达视在波前时间,第二个T2表达视在波尾半峰值的时间,时间单位均为μs,写作T1/T2,符号“/”无数学意义2.20 陡波冲击电流视在波前时间为1μs的一种冲击电流因设备调节的限制,实测值为0.9μs~1.1μs视在波尾半峰值时间不应不小于20μs注:波尾半峰值时间不是重要的,在残压型式实验时可有任意偏差,见8.32.21 冲击峰值冲击电压或冲击电流最大值,叠加的振荡可忽视不计,见8.4.2c和8.5e2.22 冲击波前冲击波峰值此前的部分2.23 冲击波尾冲击波峰值后来的部分。
2.24 冲击波前的视在陡度冲击波峰值与视在波前时间之商2.25 冲击波尾半峰值的视在时间(T2)视在原点与电压或电流降至峰值一半的时间间隔,该时间用μs表达2.26 方波冲击的视在峰值持续时间冲击波幅值不小于其峰值90%的时间2.27 方波冲击的视在总持续时间冲击波幅值不小于其峰值10%的时间如在波前浮既有小振荡时,应画出平均曲线以拟定达到10%的时间2.28 冲击波反极性峰值冲击电压或电流波在达到永久零值前,在零值附近振荡时反极性最大幅值2.29 避雷器的放电电流避雷器动作时通过避雷器的冲击电流2.30 避雷器的标称放电电流(In)用来划分避雷器级别的、具有8/20波形的雷电冲击电流峰值2.31 避雷器的大电流冲击冲击波形为4/10的放电电流峰值,用于实验避雷器在直击雷时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