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唐科举制度对图书编撰的影响.docx
8页谈唐科举制度对图书编撰的影响 陈飞(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Reference:唐朝时,科举制度决定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因而对图书的编撰有着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直接相关的图书以文取士,士人创作活跃,文人大量著书立说,这是科举制度对图书编撰的间接影响Keys:科举制度;图书编撰;影响G09 :A:1673-2111(2012)11-0290-02 唐代科举制度是在隋朝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这一时期,国家趋于统一,版图日益扩大,而人才和政治的需要使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并完善图书编撰伴随着科举制度一起发展,学习和考试用书得到了丰富,且科举的行卷制度也间接地影响着文学类图书的编撰,使得这一时期图书编撰日趋繁荣1科举考试促进学习用书的丰富 在科举制度中我们不能忽视古代基础性教育,也就是童蒙教育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波罗在他的札记中提到的,中国是个很让人惊奇的国家,他们自上到下,无论哪一个阶层都很重视文化教育,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多见的这从唐代开设的科举考试童子科便可见一斑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1]如此看来,童子科其实就是为进士科作基础的,能受到良好的童蒙教育对考取进士的影响十分重大。
所以,童蒙读物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唐代村里之学所传授的,除了《千字文》等蒙学识字书,还有儒家经典最为流行的蒙学教材有《初学记》、《兔园册府》、《白氏六帖》等《初学记》是唐玄宗为便于诸皇子写作诗文查找典故辞藻而命徐坚编撰的一本类书,内容便于初学者,故得名《兔园册府》也简称《兔园册》,是唐杜嗣先奉唐蒋王恽之命而作,该书为童蒙学习程文典故之书,用作科举考试之教材,是儒家比较高级的蒙书《兔园册府》不仅为唐代的重要儿童教材,从其被诵读的情况来看,也涵盖了贵族和平民在内的广泛的社会阶层[2]《白氏六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编撰的,这部类书是将唐朝以前的古书中的成语、典故等或摘句或提要以分类编次的方法编成,其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供写作诗文检查 2科举考试促进考试用书的丰富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让很多贫士们和怀有济世报国之愿的读书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读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为科举制度,读书人愈加受到重视这为图书编撰事业提供了条件既是考试,便要有书可据隋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只有3科,但到了唐代增至6科,中间甚至发展到14科之多,科目16种之多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在社会上地位较高,但因国家和朝廷需要招揽一批特定的人才来巩固整治,因而还开设了其他一些专门性科目,例如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开元礼科、明书科等。
那么相应的考试内容及作为考试依据图书的编撰也就应运而生了,科举制度使儒家经典趋于统一,给史书的编撰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丰富了法律、算术和音韵等方面图书的编撰 2.1儒家经典考试用书逐步趋于统一 自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至隋唐亦是隋时,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科目有三科: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是隋独创的而唐科举考试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士与明经两科唐承汉制设明经科,以经义取士,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儒家经典,进士科考试中的第二场便是“帖经”帖经就是将出自儒家经典的句子拿出来,抽出几个字或几句话,盖住前后字或句,要考生写出,这就要求考生很熟练地掌握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大经是指《左传》、《礼记》;中经是指《毛诗》、《周礼》、《仪礼》;小经是指《周易》、《公羊》、《谷梁》、《尚书》唐代明经科以12部儒家经典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其中正经9部,指《易》、《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经3部,指《论语》、《孝经》、《尔雅》[3]唐之前,这些经书就有各家注疏在世流传,所以显得庞杂繁冗,缺乏统一的标准,故唐太宗命颜师古、孔颖达等儒学巨匠编撰《五经正义》,将《五经正义》做为唐代学校教育的官定教材,并且是科举考试用书的依据和标准答案,由国家统一颁布。
唐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师古多所厘正,”唐太宗对孔颖达说:“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冾,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4]科举制度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儒家经典的编撰,使其用于科举考试的标准趋于统一 2.2给史书的编撰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唐代很注重史学人才的培养,科举考试中还设有史学科目唐太宗继承皇位后就单独组建了史馆,把史馆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把史学人才收拢起来在唐代,能修国史、进士及第是被看做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唐高宗时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5]可见中举、修国史对唐人特别是上层的知识分子影响之大在这人才充沛、条件丰富的基础上,唐代的史书编撰呈现了一个繁荣的景象,唐代不仅编撰了正史南北朝诸史,五代史《隋书》、《梁书》、《陈书》等;还有断代史,《武德、贞观两朝史》,高宗时还编撰了本朝断代史,还有《贞观实录》、《太宗实录》、《开元起居注》等在唐代官至五品便能荣升名族士流,还有本专门名载高册的《氏族志》,这对读书人的诱惑是巨大的,也刺激着科举考试唐代重视科举考试的程度,从详记及第姓名和考试题目的《登科记》也可窥出。
唐人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史学且选朝中有学[来自www.lw5u.CoM]问、有才能的大臣作为史馆的主管,使史书的编撰数量增多且质量提升,所以唐朝的史书专著比前代都要兴盛、繁荣 2.3法律、算数、音韵教材的丰富 唐代的明法科主要是考当朝的法律条令,“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 [6]要求考生通晓法律律令,这时期法律方面的专著有《贞观律》、《贞观令》、《永徽令》、《开元令》等,还有法律方面的专科类书《格式律令事英》,唐朝的律书编撰十分繁荣,且唐朝的各个时期都有新的、数量巨大的律书出现,科举制度对律书的编撰是有促进作用的,这点我们还可以从明算科窥知,有明确记载:“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限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缀术四岁,辑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7]可见,要考的科目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等,这些是属于历代的算术经典,为了便于学习且作为科举考试用书,李淳风主持对它们进行了编注,这十部数学著作作为唐代国家最高学府的算学教科书,用以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后世通称为《算经十书》。
在科举考试中,唯一能带进考场的便是孙愐根据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增字加注编撰而成的《唐韵》此书编成于开元天宝年间,无论是对诗歌创作还是科举考试都有一定影响 3科举制度促进文学类图书的繁荣 科举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找到了他们的理想,使王宫贵胄和寒门贫苦士人都得到了机会唐人思想开放,佛、道、儒三家思想并行,国家的繁荣昌盛无疑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科举制度渐趋完善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士人提供了良好的应试环境,而科举考试又影响着图书编撰 科举制度丰富了科举考试类图书的编撰,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繁荣其中不得不提唐科举考试行卷这一风气行卷,即考生将自己写的作品交给朝中有威望的大臣,或在文学、政治上有地位的人,由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以增加自己及第的机会,或是对考试的一种补救在这种前提下,唐代诗歌别集和唐传奇空前繁荣起来 3.1“以诗赋取士”促进唐代诗歌别集的繁荣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明珠唐代社会的大包容思想,使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达到鼎盛时期,而唐玄宗开元以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诗赋中显示出的作者的才华更容易获得考官的赏识唐代进士科考试的第一场是杂文,而杂文便是以诗赋为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文学作品的繁荣,因而整理成集的风气渐盛。
王安石主编的《唐百家诗选》便是这一类的代表该集子中收有七十多位进士的作品,除少数例外,其主要来源是行卷虽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得到赏识、增加机会,但很多作品至今读起来还是朗朗上口,文学性很强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之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8]李贺向韩愈行卷的《雁门太守行》,李绅向吕温行卷的《古风》,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悯农》一诗所以,唐别集尤为今人瞩目据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统计,唐诗别集总数有691家,8000余卷[9]唐代很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曾有别集编撰出来,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先后九次整理结集,编撰的《白氏文集》在第九次自编时,录诗3840首,分75卷,这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除此之外,还有韩愈《昌黎先生集》、杜牧《樊川文集》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像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王维等年少便已漂泊在外,科举制度使他们外出游学,遍访名山,漫游各地,这对诗人的成长及文学作品的锤炼是很重要的唐代的进士行卷风气造就了很多的文学家在此,我们会想到,科举考试除了金榜题名,更多的则是名落孙山。
落榜的考生有的也会受到激发,思想受到撞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即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科举制度在客观上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作品的编撰,也使得唐文化空前繁荣 3.2行卷制度促进唐传奇兴起和发展 “传奇”原是唐代作家裴铏所作短篇小说的书名,后来便成为以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的代称一篇好的传奇作品,除了可以体现作者的史才、诗笔和议论写作水平外,还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推荐冯沅君《唐代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中得出姓名可考的作者有48人,而其中有21人明显与举进士有关,且唐传奇的杰作与杂俎中的名作多出自进士之手[10]我们所知的一些大文人,也写过传奇,单片如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沈既济的《枕中记》,元稹的《莺莺传》等而专集则有唐代牛党领袖人物牛僧孺的《玄怪录》(《幽怪录》)等 影响图书编撰事业发展的原因很多,而科举制度是促进图书编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唐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才使得其图书编撰成就无法比拟,四部皆备儒家经典的校注、史书的编撰、唐别集和唐传奇的编撰,使得唐图书编撰呈现多样化总而言之,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图书编撰的影响是巨大的 Reference: [1][4][6][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来自www.lW5U.coM]0 [3] 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宋)王谠. 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 王定保. 唐摭言[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 黄权才、程智江. 隋唐图书文化编年与诗选[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