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余功利.doc
4页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商城县余集一中 余功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能根据定义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3、了解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平行四边形描述、观察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在进行性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对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讨论中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性质应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和掌握教学难点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一问题1、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见电子白板上图片)2、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从属关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生欣赏图片,停车位、楼梯扶手、有庭院的篱笆等师:介绍平行四边形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指出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生:1、利用图寻找四边形2、说说自己眼中的四边形指明学习任务,理清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活动二问题1、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 2、画出平行四边形 A DB C生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以及对图片的观察和思考,归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动手根据定义画出平行四边形由现实生活入手,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抽象的前提是现实生活,避免了强制记忆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三 问题探究1、根据画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2、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3、学生反馈练习教材43页练习第1题师提出问题后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与指导生动手画图,猜想,度量,验证,得出结论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师提出问题小组内交流,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是三角形全等,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是作对角线一生独立说出证明思路,俩生板演教师点评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从中体会亲自动手实践学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寻找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另一方面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活动四 问题探究1、问题:如图: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再画两条平行直线c、d C d A D aB C b想一想:图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2、在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点,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出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试说明其中的道理3、讨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点和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何联系与区别?学生操作、测量,得出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学生画图、测量,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结论教师点评后小结:①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学生回答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通过类比、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类比的方法。
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五1、问题例1:如图,在□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 D F CA E B2、学生反馈练习补充练习题(见课件)师引导学生审题生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分析推理思路师示范解题过程强调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达生练习,师订正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推理,这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训练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练习,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活动六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你有哪些认识?3、在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布置作业:习题18.1第1、2、7题生交流获得的知识和得到的感受师聆听,与生交流课后独立完成通过整理,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感受探究过程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心通过复习,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画图、猜想、度量、验证、归纳,并发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使其主动去探究,发现新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有意适当地增加逐层训练,分步提高,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由于小学学习过,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设疑探究的效果有些没达到预期目标 2015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