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docx
46页《犯罪心理学》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防止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与规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人:实行了犯罪行为的人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揭露与惩办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之中呢?);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用于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性;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防止犯罪、揭露和惩办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涉及: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合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组成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具体有三个原则: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点:用整体的观点观测犯罪心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犯罪心理;要以动态观点观测犯罪心理;要把相关分析和整合研究结合起来;要把犯罪心理形成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
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数据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有:1、观测法:按观测是否具有结构性分为:无结构的观测;结构化的观测;半结构化的观测 按观测者的参与限度分为:非参与式观测;参与式观测2、访谈法 根据访谈问题的结构分为:无结构的访谈、结构化的访谈、半结构化的访谈根据记录方法分为:文字访谈、录音访谈和录像访谈根据访谈方法分为:一对一的面对面(face to face one on one)与访谈根据受访者的方式分为:一名受访者单独受访、多名受访者一起受访、多名受访者进行小组讨论(焦点访谈,focus interview)3、问卷调查 缺陷是通常资料仅及表面而不能进一步;收集数据程序一开始,问题及答案就不能改;研究员须熟知与调查有关的多方面技术才干有好成果4、实验研究 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查5、现场研究(field study) 指在自然环境中(即现场)由研究者收集资料,所提的问题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研究者会就实地情况而决定要提的问题和提问的先后顺序;然后依靠研究者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资料中得出结论,通常不作记录描述或分析。
优点是可以进一步地研究整个事件的情境,可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了解意见或态度的形成过程,弹性较大,资源花费较少其缺陷则是定质而非定量,样本较少,难于推断总体的情况,极端依赖研究者的判决和分析能力,结论通常被视为一项参考而非定论6、档案收集狭义的档案收集是指相关的报纸、杂志、会议记录、政府公文、个人书信等文字材料的收集;广义的除包含前述外,还涉及视听影像资料的收集视听资料收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定性研究的重视文献可作定性研究;互联网上的记录可作定量研究其优点是时间及金钱上的花费较少,安全,可了解原本接触不到的研究对象可作历史研究:通常不会影响到研究对象,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作互相对照缺陷是,资料不够翔实或不和研究目的,不能控制数据质量分析数据的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途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是因素分析和途径分析的深化与综合结构方程模型特别适合纵向研究,其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用非合用的数据检查因果关系,以记录控制代替实验控制目前结构方程模型重要用于假设检查,即对理论的结构效度进行检查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期,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2023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一是个体犯罪心理(犯罪因素;犯罪心理的个体特性;个体犯罪性的发展变化);二是犯罪的社会心理学;三是犯罪预测(精算模式和犯罪人特性剖析);四是犯罪防止;五是犯罪矫正(心理征询和心理矫正;罪犯的评估、诊断和分类)(二)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因素的论述1、贫穷(管仲、孔丘)或富贵(老聃)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2、人性是犯罪心理的根源性善论孟轲,性恶论荀况,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朱熹的“性二气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仁义礼智等先天之禀,是至善至美的;气质之性指的是人的知觉、感情、欲望等,是有善有恶的3、后天习俗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孔子、荀况、东汉王充、晋傅玄关于犯罪心理防止的思想身教胜于言教;重视家庭防止功能、社会交往防止功能以及初期教育的防止功能;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防止功能;修身自强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1、注旨在讯问中观测被询问人的生理反映2、强调定罪量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恶性3、司法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心理素养三)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一、简述犯罪与犯罪人的关系依据我国刑法,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据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学意义上,对犯罪人的认定必须从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和法律判决方面认定,在仅有实害和行为自身而未经法院审理终结时,不能随意给某人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犯罪心理学上可以使用作案人的概念当作案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因其行为及结果的危害性被法律认定为犯罪时,作案人就是犯罪人,并且是刑法意义上或形式意义上的犯罪人作案人虽然是实质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实行者,但未必是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此外,法律的、形式意义上的犯罪人,未必就是真实的、实质意义上的犯罪人(作案人)犯罪心理学中所指的犯罪人,应当是那些实行了具有危害性、违法性、可罚性行为的作案人,他的存在应当以实害的存在为标准,而并不单纯以法院的判决为标准二、简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当我们使用犯罪心理概念时,表白已经具有可以证明犯罪心理存在的犯罪行为同样,当我们使用犯罪行为的概念时,必然是指具有犯罪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犯罪行为可以视为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导致了犯罪后果的动作和言语,也就是客观的行为反映过程区别:1.犯罪心理是主观的内部活动,无法直接观测犯罪行为是客观的外部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测。
2.犯罪心理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总是先于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心理就不也许存在犯罪行为联系: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无法分割的2.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人为载体的主、客观活动,两者共同建立在犯罪人的所有心理因素之上3.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犯罪情境共同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4.犯罪的成立必须有犯罪行为,而分析犯罪心理也只能依赖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三、简述人的属性人具有物质属性、生物属性、思想属性、社会属性1.人的物质属性:人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一点上具有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人是可知的,人类可以结识和反映自身,可以在结识的基础上改变自身;人是有机体,具有具体的形态,可以用物理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观测与测量;人具有物质的变化性,可以是发展的正向变化,也可以是倒退的负向变化,可以是发生在物质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人是自然中的物质,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的生物属性:人作为一种生物,还必然受生物规律的制约与无生命的物质相比,人一方面具有生命的三个基本功能:自我调节功能、自我复制功能、选择性反映人作为一种存在是有生命的存在,和其他生物同样,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发展是人的第二需要。
发展是为了保证更优质、更有保障的生存在生存的层面,适应是第一位的,改变(创新)是第二位的3.人的思想属性思想、精神、心理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第三种属性——思想性的重要特性归纳为目的性思想人的目的性特性,包含了我们传统结识中的三个关键成分:一是能动性,二是选择性,三是意志过程4.人的社会属性人类的社会性最先始于亲属关系,这是一种无须社会指导的合作,是作为生物人的本性在我们以家庭方式适应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合作就以互利和互惠为表现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社会性称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社会性的核心特性可以归纳为关系性,其中包含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任何个体只要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必然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既是关系的构成成分,也是关系的影响成分;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意味着不存在完全为所欲为的个体,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各种关系的限制,受到调整关系的各种规范的制约,在实现个人目的时无法忽视关系的存在再一方面,不同的关系结构对个体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从维系成员之关系性的核心成分——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个体行为都是与某一社会关系或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价值也只有在人处在社会生活中时才有也许体现出来。
关系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结构性表现,而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实现基因发展的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此外,我们人类永远受制于文化传承的关系性影响,文化是人类共同的DNA人一生的发展,无非是在建立、维持、解构、加入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实现个人的使命加入社会群体,不仅是人的生物性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这其中既有生物本能的作用,也有适应群居生活方式的需要关系性使人结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对自己的意义关系由规范调整,角色由规范决定,角色服务于关系,关系意味着身份试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内涵这种对人的属性的划分,自身并无问题,但容易是我们对人分析时过多地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