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北省鄂西北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联考试题(无答案).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住在山****ck
  • 文档编号:156444284
  • 上传时间:2020-1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8.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湖北省鄂西北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联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答案代码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下列与材料的“变”不相符的是(  )A.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B.军功爵制代替世官制C.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D.宗法制遭到破坏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周代封建制度 (  )A.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催生了秦朝中央集权制C.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推动西周各族间的民族融合3.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 这反映出(  )A.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 B.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C.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4.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

      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5.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6.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7.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8. 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薄弱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外交关系9.下面是对某一政府部门职权范围的描述:“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 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与此政府部门设立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 (  )A.推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促使“西学东渐”进程开始C.使列强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总统制违背分权制衡原则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2.“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国共第二次合作13.“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C.点燃“工农武装割据”之火 D.取得近代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14.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后发动较前规模更大更坚强有力……之打击。

      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游击战成为正面抗战的主要斗争方式 B.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C.敌后游击战战术为国民政府肯定 D.国共间军事交流增多,合作加深15.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C.“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新发展 B.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C.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D.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17.“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段话应出自(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18.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地区这表明台湾当局(  )A.对大陆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积极推动实现两岸间“三通”20.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不结盟”21.周恩来在1953年对回国述职的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

      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23.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B.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僵局被打破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推动D.中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4.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特点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D.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非选择题(52分,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 —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俛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

      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诫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