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
7页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用典较早见于《盘庚》,《易传》,孟子、韩非子等人就很喜欢引用典故到了唐宋,用典越来越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特别是宋词中,用典已成为扩大词的容量从形式来看,用典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一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提炼成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辛弃疾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引用了三个典故。
一是张季鹰思乡的典故晋代的张季鹰是吴地人,在洛阳为官他看到秋风吹起,便想念故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于是忘情世事,弃官归家二是许汜、刘备的典故《三国志.陈登传》记载:三国时, 许汜把陈登自己睡上床却让他睡下床之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不顾国家大事,只顾买房置地换了我,我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词人借此典故表明:如果我像许汜之类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将无颜见刘备那样胸怀国家的英雄人物了三是东晋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概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词人借这个典故抒发时不我待,而志向不能实现的忧情苦绪. 辛弃疾作词喜欢大量用典,曾被人称为“掉书袋”,但此词的三个典故用得恰当、自然,浑然天成.二是引用或点化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一种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如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词中的“潇湘逢故人”、 “儒冠多误身”两句,分别直接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的成句。
分别写出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和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概引用的诗句与词中的意境十分吻合另一种是将前人诗句融会贯通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史达祖的《绮罗香》中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上半句化用李重元《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其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其夫妻久别重逢难舍难分的深情两句诗把二李诗句中的情和境融合得妙合无垠,意境深远,真正达到了禅家所言的“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境界 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看,用典的手法有明用、暗用、 正用、 反用等明用,一般在诗词中明白指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用典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明确指出张季鹰、刘备等人的姓名,使人一看就知道用的是谁的典故暗用,这种引用较为隐蔽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为一体,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由于没有明白指出是什么人什么事,因此较难判断,读者需要仔细品味、体会方能领悟《文心雕龙》所言的“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指的就是暗用如屈大均的《秣陵》第二联“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前一句暗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的意思,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哀伤;后一句暗用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句之意,寄托了词人亡国之悲痛.明用一定要知道所用之典的原义及所产生的新义,这样才能理解典故所起的作用;暗用就算不知道其典故,也能读通诗句,但仍要知道其出处,才能理解得透彻。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正用反用虽然难易不同,但都以提高诗词的表达效果为前提所谓“反其意而用之者”,即是反用典故本意,借以产生意外效果如前所举的张季鹰因思乡而弃官归家的典故,采用的就是反用手法词人借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然也动了思乡之情,但中原尚未统一,大丈夫何以家为?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弃官隐居,而要以恢复中原统一国家为已任通过反用典故,一退一进,对比分明,词人忧国忧民的形象更加鲜明了再如王维的《山居秋螟》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以表示诗人的归隐之心这两句诗来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谓不要留在山中诗人反用其意,他认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谓“直用其事者”,也就是正面取典故本意,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许汜求田问舍、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都是正用无论哪种形式的用典,其在诗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精练语辞,丰富内涵民初学者江亢说过:“文字最妙之意味,在于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
我们知道,古典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出丰富的内涵、解决形式与内容这一对矛盾?用典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诗词的高度概括,故用有限的文字去表现丰富的内容,增加诗歌的容量,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元稹《遣悲怀三首》第三首的第二联:“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这里明用西晋邓攸、潘岳的故事据《晋书.邓攸传》记载,在兵荒马乱中,邓攸为救亡兄的儿子,把自己的儿子丢弃了事后多年妻子一直没有生育,他也不纳妾,以至终老无嗣元稹引用此典故,一则向亡妻表明深沉的爱情:邓攸不要子嗣也不纳妾,自己的就不能像他那样吗?二则表达了他丧妻之后的无限悲痛仅仅七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若非用典,诗人对亡妻的这番心意和情意,岂能用几个字表达得如此完美?此外,用典还可以使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谨严在增加诗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2.比况寄寓,怀古伤今在咏史、怀古、讽谏之类的诗词中,诗人引用典故,一则借历史人物寄托理想,抒发感情;借古喻今,咏史言志特别是诗词中不方便直接叙述的,或难以言传的内容,借助典故的暗示、影射,可以委婉含蓄地道出诗人的心声二则作为立论的根据,以验证其理论,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此诗是诗人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深沉感叹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经过被害朋友稽康的旧居,听见邻居吹笛,闻笛思人,不胜悲凉,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二是“烂柯人”这是来自《述异记》中的神话故事: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刘禹锡的政治生涯颇不得意,因为得罪当权,屡屡贬谪,前前后后长达二十多年!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典故含蓄地表情述意,曲折地抒写不平与愤懑前一典故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的旧友深深怀念之情又以“烂柯人”自比,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太久,“二十三年弃置身”,以至于回到故乡恍如隔世这不仅写出诗人因世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怅惘之感,也深含着其悲凉愤恨之情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的描绘中引入典籍语言,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出新的画面,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这是一首应酬之作,诗人把直说与用典结合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典籍语言前一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借活活流动的黄河水,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渲染诗人拜访朋友那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春草鹿呦呦”出自《诗经.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驾宾,鼓瑟吹笙诗中展示的意境是精美的:野地里鹿群三三两两地吃草,偶尔引颈长鸣,以呦呦的声音相互应和着后来“鹿鸣”成为宴乐嘉宾的象征古人用经语略有迂腐板重之嫌,但这两句诗把实景与经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就算不知道它的出处,仍然使人感受到那种优美的意境所以前人评之:“三四驱遣六艺却清秀鱼游清潭,鹿鸣春草,这样的景象有可能是张氏隐居的真实写照,但是和典籍语言联系起来,给人无限的遐想,产生悠悠怀古之情这样的意境是悠远的、高古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的、愉悦的以上是从积极修辞效果的角度谈用典的作用对用典,历来褒贬不一钟嵘就是反对者,认为其是“殆同书钞”胡适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提出“八不主义”,其中一条就是“不用典”,这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其实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用典,虽然有些用典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用典功大于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