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古玺文字杂识.doc
18页新见先秦古玺文字杂识(首发)韩祖伦本文所识读的先秦古玺文字,均出自拙稿《新见先秦古玺录存》中所据资料之一《深圳古玩城古印展图录》(以下简称《深圳》)原图录中的释文有三种情况:1、有释文;2、阙疑待问(用“□”标示);3、无释文笔者在录存时,对阙疑待问和无释文的古玺文字偶有心会者,均不揣浅陋以一得之见补写释文;对原释文有不同看法的,也将己见写出并注明由于《新见先秦古玺录存》的资料罗列采取了表格的形式,限于体例笔者有部分释文意见不便在表格中展开,故撰写此文以作补充笔者于古玺文字一道尚属初学,根基浅薄,自知穿凿误识必然存在,敬祈古玺文字研究专家教正1、事(史)(範)本编序号27,《深圳》编号:处NO.182为一方三晋私玺: (图1) (图2) (图3) 此玺原闕释按这方私玺文字笔画清晰,右边一字为战国格言玺常见的“敬事”之“事”,无疑问古文字“事”、“史”本为一字,有定论,不赘述此当为姓氏之“史”《通志二八以官为氏》:“史氏,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该姓氏绵延至今,例不胜举该玺左边一字,《古玺汇编》(以下简称《玺汇》)1825号收录的一方三晋小玺(图1),与本编所录的这方是同文玺。
《古文字谱系疏证》(以下简称《谱系》)3908页隶定为“”,说解为:“,从車,声晋玺,人名检《古陶文汇编》3860有一陶文(图2),《谱系》3909页隶定为“”,说解为:“,从艸,声范字或体故“”应是“範”字的异写範”为姓氏,《姓觽二十九》:“範氏:《姓源》:‘晋大夫範氏之后,’《千家姓》:‘番陽族’”《正字通竹部》:“範,姓汉範依,宋範昱应是古姓氏在古文字资料中,姓氏之“範”的异写较多,除了上述两种形体以外,还有省去“艸”(竹)旁写成“”形的(见《玺汇》3517号“壽”和《包山楚简》71号简“慶”、93号简“绅”等)秦文字资料中的姓氏之“範”,其“車”旁换成“水”旁,变为“笵”,不复再看见“範”字但据姓氏研究专家考证,“範”姓是固有的姓氏,与“笵”姓在姓氏本原上各异,故“範”、“笵”在姓氏文献上仍各专列範”又有模型之义,《易系辞上》:“範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孔颖达疏“範为模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範四者一物材别也故用为人名取其有模範、典範之义,本玺即是其例顺便应该一提的是,《玺汇》1399号、1941号、2335号、3191号(并见图3)的“”字,与“”的偏旁全同,仅偏旁的位置略有差异,但却不是同一个字。
此字的形体分析,检战国中山王鼎“遊”字作“”,鄂君舟节“遊”字作“”,据此,应该是从“”,从“車”的“”字《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旅,从从从,俱也甲骨文、殷周金文中,“旅”字的形体确为从“”、从“从”,写作“”(甲骨文)、“”(金文)等形但殷周金文中“旅”字也有写作从“”、从“从”、从“車”的,字形为“”(《毛公鼎》)唐兰先生谓:“就是旅字,旅像人持,招致很多的人,此又表示拿旗的人在车上 ⑴金文中并且还有省去人直接写作从“”,从“車”的“”形(《家尊》)所以“”字应是“旅”字《玺汇》将“”字释为“旅”,并且将1825号之“”字与之相区分,十分正确2、漒亡忌本编序号32,《深圳》编号:处NO.184为一方三晋私玺: 此玺原释为“□亡忌”,首字阙释《侯马盟书》有人名为“”,凡数见原整理者根据《说文》“剛”字古文作“”而释为“剛梁”⑵后改释为“强梁”⑶强”字写作“”,但也有写作“”形的说明“强”字偶尔也可以省写“弓”旁此玺右边一字从“”,从“水”,所以此玺文“”也有理由是从“水”,“强”声的“漒”字《集韵阳韵》:“漒,水名,在河南《字汇水部》:“漒,水名,在河南郡先秦时期的先民每以所居地的地名、河流名、山名等命氏。
《玺汇》有齐玺,2184号为“”,2185号为“雩”,2187号为“賜信鉩”,其“”均从“邑”旁,此为古文字地名用字的专门写法《谱系》1801页谓:“,从邑,声齐玺,读强,姓氏见《路史》并谓:“、、、强、均为之派生字漒姓祖先或即居漒水流域而得氏,故“”也应是的派生字,读强,姓氏《姓氏急就篇上》:“郑有强鉏《汉功臣表》有强瞻宋强玄明后魏强求唐强循、强蒙宋强至,子渊明《稀姓录七阳》:“强华,汉光武时人宋有强仲至苻坚臣有强注《姓觽七阳》:“强,亦作彊、弜《姓苑》:‘《左传》:郑大夫强钮之后’《晋书》有强汪、强禧《唐书》有强循、强蒙《五代史》有强华《宋史》有强渊明《汉印文字征》(以下简称《汉征》)(十三七)收有“强新成”、“强少翁”亡忌”即“无忌”、“ 毋忌”, 战国、秦汉直至后代在人名中习见见于文献的,春秋时有楚国大夫“费无忌”;战国时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等《玺汇》有1385号“樂亡忌”、2506号“亡忌”;《秦印文字汇编》(以下简称《秦汇》)212—213页有“陳毋忌”、“露毋忌”、“趙毋忌印”、“楊毋忌”等,不能遍举3、()()本编序号35,《深圳》编号:处NO.181。
为一方私玺: 此玺两字原均阙释此玺右边之字应该是从“”,从“力”,隶定为“”字字不见于字书记载,需根据相关的线索试作分析探究在战国古玺中,作“”形的,除了“”以外,还有“韓”字的省形“”作“”形(《玺汇》2367、2371、4064号等)因此,何琳仪先生疑“”为“”的省文⑷《集韵》:“,勤也 如果这一推测不误,则“”可以读为姓氏之“勤”《通志二九平声》:“《风俗通》云:‘鲁有大夫勤成’唐勤曾为馆陶令《姓觽十二文》:“《千家姓》:‘馆陶族《太白集》有将军勤思齐’”《续通志八六补遗平声》:“明勤秉礼,永乐举人;勤玺,成化进士左边之字从“厂”,从“臣”,从“寸”,应该隶定为“”因战国文字“又”和“寸”每无别,如“寺”字《侯马盟书》写作“”,《望山楚简》写作“”;“尃”字秦公石磬写作“”,《包山楚简》写作“”故“”也可以写为“”字也不见于字书记载,也需要根据相关的线索试作探究《说文》:“臤,堅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鏗锵之鏗古文以为賢字又《说文》:“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厂之属皆从厂据此,该字应与石有关《说文》有“硻”字其说解为:“硻,餘堅者从石,堅省段玉裁注本作:“硻,餘堅也从石,堅省声。
并注曰:“也,各本作‘者’今依《广韵》、《集韵》、《类篇》正按硻下当云‘餘堅声’皆转写之讹可知“硻”应是石的声音《谱系》3478页载:“,从厂,臤声硻之异文古从石之字或从厂,如‘’或作‘厲’,‘碩’作‘’,均其证《玺汇》收有0426号:“王”、 0738号“長”、 1450号“陳”、 1743号“事(史)”、 3166号“”、 3779号“司马”等,可知当时以“硻”为名比较普遍4、()本编序号41,《深圳》编号:处NO.280为一方三晋小玺: (图4) (图5)此玺原无释文此玺右边一字上部笔画有残损,现以《玺汇》3323号(图4)、《西泠印社古铜印选》第7页所收的一方(图5)作对补,可知该玺文上部是“目”旁《汗简》16页正面有“目”部,作“”形该部有“視”字,下注:“见石经”,其形体作“”,则其上部从“目”,下部从“”、从“土”而玺文“”的上部从“目”下部是从“”、从“立”古玺文字“立”旁与“土”旁每可互作,如:“均”字既可作“”(《玺汇》0783号),又可作“”(《玺汇》2071号);“堨”字既可作“”(《玺汇》3003号),又可作“” (《玺汇》3454号),是其证据此,“”与“”应该是同一个字即“視”字。
又《侯马盟书》中有字作“”、“ ”形,凡数十见⑸从形体分析应该是从“氐”、从“見”的“”在文中大多用为“(吾)君其明亟之该书注释:“——視的异体字盟书中或作、、诸字《说文》:“視,瞻也从見、示眎),古文視眡),亦古文視 《汗简》16页正面“目”部的“視”字条下另有“”形,也是从“目”、从“氐”,与《说文》古文之“眡”是同一形体它们和《侯马盟书》的“”,应该都是以“氐”为声符的形声字,而“眎”和“視”则是以“示”为声符,其义符“見”和“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同义的这样看来,声符互换或义符互换是造成“視”字多异体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据“ ”、“ ”和“”、“”的形体对比,又可以明白,“”、“”偏旁的来由,其实是“氐”字形体“”、“ ”从“”、从“”(讹作“土”)的讹变 有以上证据,“”为“視”字当毋庸置疑視”为姓氏《姓解八》:“視氏:出《姓苑》 《姓觽四寘》:“《姓源》:‘伏羲臣視默之后’”《姓氏急就篇下》:“《古今人名表》:‘衛視夷,即式夷也见《吕览’”《氏族典四0三》:“宋視泌,字子泾,德兴人咸淳十年进士,任饶州路三司提举见《江西通志》从上列的几方先秦“視”姓古玺看,该姓远肇伏羲时期是可信的。
同时,古玺文字“”也为《汗简》保存的战国古文字形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此玺左边一字从“疒”、从“孓”,但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孓,无左臂也又,《说文》:“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段玉裁注:“横者直者相距,故曰象倚箸之形或谓即牀状,牆戕之左旁那么“”就应该是从“疒”、从“孓”,“孓”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当是由“孓”字孳乳而出,意为病榻上无左臂的伤残者在查检古玺资料时,笔者发现战国时名“”的非常多,仅《玺汇》中就收有0468号“王”、1296号“申”、1412号“宋”、2616号“徒”、3186号“”等另外新出古玺中还有“(登?)” ⑹,以及本资料所录的“()”等笔者虽知古人取名不避疾患,如战国玺私名有“黑臀”、“赤目”、“青臂”等例⑺,但这一情况毕竟让人颇感困惑:那个时代左臂伤残或残缺的人怎么会这么多?难道是偶然现象?笔者在经过思索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诗篇《新丰折臂翁》,控诉了战争对无辜百姓的残酷祸害:新丰老翁年轻时为了逃避兵役免于送死,“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锤折臂”,虽然“骨碎筋伤非不苦”,但“一肢虽废一身全”读来令人唏嘘那么是否这些名“”的先人就是这样的一些“折臂翁”呢?因为从先秦古玺中生发的许多现象确实耐人寻味:1)新丰,唐代在长安附近。
战国时属于三晋地区,而这7方名“”的古玺竟全部为三晋玺白居易诗以今证古当是由来有自; 2)那是个战乱的年代,男丁被役使打仗十有八九长平之战秦军一役就坑赵卒四十万,天下震惊,厌战和反战情绪不难想像 3)自己锤断自己的臂膀,一般只能是用右臂锤左臂,所以独残左臂;4)这些锤断自己左臂的先民不可能是胼胝于垅亩之间的草民,因为这些人一旦锤断了自己的左臂,即使侥幸不死于战争,也得死于冻饿,手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他们是不会选择这种方法逃避兵役的而只有衣食有来源的人才可能这样做,佩带私人印信颇能符合这一群体的身份 当然,这只是推测,要证实它并不容易但研究古文字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证史,我们还是期待地下和地上更多新发现的文献来揭开这个“”名之谜5、山(唬)本编序号42,《深圳》编号:处NO.278为一枚圆形私玺: (图6) (图7)此玺原释“山启”然其左边一字形体与“启”字显见不符按笔者所见与该印相关的资料有:1)《玺汇》1376号(图6),原释“樂虐”;2)《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15号(图7)⑻释文为“株”这两方古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