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3页《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力目标: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设计课时 1课时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一、课前复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根据游戏写出比,复习比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勾起学生关于与比相关知识的记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情趣导入,激发兴趣(一)、照片激趣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1、 教师出示本人原照与放大后的三幅照片,提问:“老师想把这张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的几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用教师同人不同样的照片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初步感知:照片不变形,是因为由原照“按比例”放大的2、揭题:——比例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教师课件出示原照与一张放大照,提问:“现在老师给出这两张照片的数据,分别算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值,然后看一看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计算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后,思考,交流,谈发现(2)师解释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板书: 7:5=14:10或(设计意图:学生探究情境中的两张照片,在对数据充分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1)教师出示课件,提问: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请看——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当它冉冉升起的时候,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的尺寸,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这样一组等式呢?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尝试写出等式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师课件出示天安门国旗,提问:师: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尺寸又不同了图上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组成哪些比值相等的等式?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3)教师小结,介绍国旗法师:是的,这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一样的,其实所有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是有明文规定的4)揭示意义师:像大家刚才写的这些等式都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5)深入挖掘师:刚才同学们就是发现长和宽的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启发学生写出其它相对应的量组成的比师:这三面国旗宽和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和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每两面国旗长和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多面国旗情境,给学生有更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了坚实的铺垫更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与“生活化”的结合3、抽象比例的概念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学生概括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学生抓关键,悟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的同时收获到成功的喜悦4、比较“比”和“比例”师:大家觉得“比”和“比例”是一回事儿吗?(设计意图:学生从意义与形式上深刻区分两个概念,拓宽思维的广度。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师:咱们现在已经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 基本练习:判定哪组比能组成比例2、明辨是非题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这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3、 开放练习:教师给出一个比,提问:师:现在,提高难度老师给出一个比10:5,看看谁能在一分钟内写出的比例最多师:还可以写更多吗?有什么诀窍?(我们在最简比的基础上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写出无数个比例设计意图: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五、总结提升,拓展视野1、总结回顾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比例的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回顾知识要点2、视野拓展(介绍5个人体中有趣的比)师: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生活小百科——人体中有趣的比例希望你们课后能找到更多的“比例”,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化”与“生活化”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