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154047
  • 上传时间:2018-05-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 转折点【内容提要】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 《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 《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关 键 词】异化劳动/交往异化/《穆勒评注》/赫斯序:《穆勒评注》研究的文献学前提《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① 是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能得到与其地位相符的关注在大多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② 的研究家那里, 《穆勒评注》或者跟《手稿》毫无关系,或者被仅仅理解为与《手稿》相关的一个“附录”实际上,从《穆勒评注》本身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来看,它是一个完全可以与《手稿》相比肩的一流文献,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甚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地位③。

      《穆勒评注》之所以受到冷遇,可能跟人们不了解《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成果有关在今年年初,我曾发表了“《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④ 一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巴黎手稿》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出于论述的需要,这里将该文2的几个重要结论再录如下:(1)所谓《巴黎手稿》实际上包括《经济学笔记》(特别是《穆勒评注》)和《手稿》两个部分,二者在内容上是不可分割的;(2)《巴黎手稿》的写作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3)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存在着两个异质的阶段, 《穆勒评注》是第二个阶段的开端;(4)如果 1966 年发表的《穆勒评注》俄译本“序言”中的推测属实, 《穆勒评注》是大部分已经遗失了的《第二手稿》的底稿,因此也是整部《手稿》的核心;如果罗扬的推测属实,现存的那四页《第二手稿》只不过是《穆勒评注》的结尾,换句话说《穆勒评注》本身就是《第二手稿》的主体部分根据这些文献学事实,我想提出两个大胆的论断:在对《巴黎手稿》的研究上,第一,无视《穆勒评注》的《手稿》研究是不合法的在这个意义上,从马尔库塞到弗洛姆和阿尔都塞,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巴黎手稿》研究都存在着缺陷,这就是在方法论上他们没能意识到结合《经济学笔记》来研究《手稿》的重要性,在他们研究《手稿》的经典文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尔库塞)、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弗洛姆)、以及《保卫马克思》(阿尔都塞)中根本看不出有研究《穆勒评注》的痕迹。

      结果,他们只能从异化劳动的角度解读《手稿》,甚至将整个《巴黎手稿》都说成是异化劳动的《手稿》,从而引发了一股把马克思早期思想人道主义化的解释潮流出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解读方式的不满,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晚期《资本论》的科学精神,将整部《手稿》都简单地归结为马克思不成熟的思想,以晚期的《资本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对抗结果,在《手稿》研究史上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与“科学的马克思”,以及“早期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的双重对立这一对立后来又被意识形态化,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手稿》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手稿》研究史上的一大遗憾现在回想起来,这一遗憾的出现可能与对立双3方都没能认真阅读和消化《穆勒评注》,特别是没能看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与《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根本区别,没能把这两种异化理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予以考虑有关如果他们发现了交往异化的意义,也许会给《手稿》一个更为公允的评价第二,无视《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这一写作顺序的《手稿》解读是不合理的即使注意到了《穆勒评注》,而且在方法论上也试图把《穆勒评注》和《手稿》联系起来,但是却不了解或者不关心这一文献学成果,仍旧按照旧全集版(俄文版)第 42 卷的排列顺序,将《穆勒评注》看做是《手稿》以前的著作,在思想成熟度上还远不及《第一手稿》异化劳动片断的文献。

      其结果,就是把它降到《德法年鉴》的水平上,用马克思本人的“论犹太人问题”、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和《行动的哲学》以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来解读它这样做不但无法解释《第三手稿》中的“社会”概念,而且也无法解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如何从《第一手搞》中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过渡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无法解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什么要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这种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一方面贬低《穆勒评注》的理论成就;另一方面割裂《巴黎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联系,像阿尔都塞和广松涉给我们展示的那样,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设置一个“认识论的断裂”或“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飞跃”,从而将《手稿》视为马克思思想断裂以前的著作,结果从客观上带来了对《手稿》思想的轻视这也是《手稿》研究史上的一大遗憾,这一遗憾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看到《穆勒评注》中马克思思想所发生的质的变化,特别是没能意识到交往异化就是社会关系异化,就是“物象化”这一点如果说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的确有过一次大转折的话, 《穆勒4评注》中的交往异化就是这次转折的转折点。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意识对《穆勒评注》的核心概念交往异化所作的一个尝试性研究,同时也是对本人所倡导的要遵循《巴黎手稿》文献学研究成果的研究原则的一个实践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1. 异化劳动的结构迄今为止,人们一谈及《巴黎手稿》,往往都把其核心思想归结为异化概念,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异化是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指《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或者反过来问,异化劳动是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全部?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分析一下异化概念的逻辑结构德文的异化 Entfremdung 与外化 Entuβerung 一样,都来自拉丁语 alienatio,意指成为他者汉语将 Entfremdung 译成“异化”,日语将它译成“疎外”,都是在强调主体成为与自身相异己、相疏远的他者这一含义从哲学史上看,费希特的绝对自我通过外化而设定非我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和自我回归的神学逻辑,以及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的宗教批判,都是在这一含义上来使用异化和外化的在后面我们将看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那么,异化概念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呢?首先,异化概念具有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逻辑结构。

      异化,通俗地讲,就是主体变成与自己相异己的客体,客体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最后主体通过扬弃客体来使客体回归自身,其基本结构显然是从自笛卡尔到黑格尔为止近代哲学家所主张的主客二分及其辩证运动日本5学者广松涉曾模仿黑格尔的叫法,将异化的逻辑结构概括为“自我异化和自我回归”,或者干脆称之为“自我异化”⑤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具有典型性基督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所遵循的是神自己外化为人的逻辑而费尔巴哈则正好相反,他颠倒了黑格尔主词和宾词的关系,自我异化的主体不再是神,而是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鲍威尔兄弟、赫斯和施蒂纳等黑格尔左派的主张基本上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逻辑具有同构性,他们将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逻辑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国家作为政治权利拥有一种类似于神那样的超越力量,但它只不过是人将自己的力量外化的结果;货币和资本等经济力量虽然是“地上的神”,但它们同样也是人的内部力量物神化(拜物教)的结果;法律、社会本身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然后自立的结果将这一逻辑极端化,就像施蒂纳所批判的那样,甚至“人”(der Mensch)、 “类本质”(Gattungswesen)也是“唯一者”(个体的人)的异化形态。

      而“人”和“类存在”本来是黑格尔左派为冲破黑格尔神学框架所建构起来的革命性概念从上述各种理论来看, “自我异化本身是跟特定的主体概念不可分割的 ”[1](P347)在黑格尔那里,自我异化的主体是神、绝对精神,其宾词是人而到了黑格尔左派那里,这一主体被换成了“人类”(施特劳斯)、 “自我意识”(鲍威尔兄弟), “人”和“类本质”(费尔巴哈、赫斯),宾词被换成了神、国家、政治、法律、货币等而已黑格尔和黑格尔左派虽然在理论倾向上相反,但在异化概念的逻辑结构上则完全一致其实,按照上面的异化定义,即异化就是主体成为与自身相异己、相疏远的他者,异化本身就应该是自我异化尽管主体将自身设定为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相异己的他者,会出现一个主体和客体的两极对立关系,但这仍然是一个主体的自我6运动(外化、对象化、异化),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个特定的主体,异化逻辑就能够自足,而无须借助于其他的外在要素因此,自我异化本质上是“一个主体”的逻辑结构而由于整个黑格尔左派都在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因此自我异化的主体显然是“人”,而且是“一个人”关于异化的这一特点,如果借用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时所使用的那一著名说法,就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P60)的逻辑结构,简称“孤立人”的逻辑结构。

      主客二分”、 “自我异化”、 “孤立人”是异化逻辑结构的三个根本特点,其核心在于自我异化那么,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不是也继承了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了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在《手稿》中马克思较为集中地讨论异化问题是在《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片断在这一片断中,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来讨论绝对精神的外化,也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在宗教异化层面上讨论类本质的异化,而是在人的劳动活动这一极为限定的层面上,将异化逻辑应用到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现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分析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作的规定来看,他明显地继承了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具体说来,马克思对异化作了四个规定:第一规定是“物象的异化”(Entfremdung der Sache);第二规定是“自我异化”;第三规定是“类本质”的异化;第四规定是“人同人相导化”在这四个规定中,至少前三个规定都是从特定的主体即“劳动者”(Arbeiter)与自身的关系出发的在异化劳动片断,尽管马克思已经成功地换掉了黑格尔和黑格尔左派的主体概念,特别是已经能够将费尔巴哈的“人”理解为一个特定的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者”,但仍然没有脱出自我异化的框架。

      因为按照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第三规定中对人的本质的描述——劳动者(1)是一个自然存在;(2)具有自由自觉的活7动能力;(3)拥有类本质——人的本质仍然是出于对自关系中的“孤立人”的本质所谓异化也无非是这一“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或者自然和物象⑥、与自身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活动、与自身的类本质的异化这仍然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客二分逻辑,因此也仍然是一种自我异化逻辑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将“劳动活动本身的外化、异化”直接定义为“自我异化”(Selbstentfremdung)(MEGA②Ⅰ-2,S. 2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 3 卷,第 271 页)以及多次提及自我异化这些事实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异化劳动所固有的自我异化本性给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带来了双重的理论缺陷首先,在对人的理解上会呈现出人本主义的先验逻辑自 1932 年《巴黎手稿》公开发表以来异化劳动理论一直饱受批评,无论是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哲学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以及日本的广松涉,都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前提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价值悬设,而从先验的“类本质”出发来解释人和社会历史则具有历史唯心主义之嫌其实,这一缺陷是自我异化逻辑本身所固有的,因为自我异化逻辑必须要设定一个先验的主体,必须要假定一个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