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文言文:《叶公好龙》原文译文赏析.docx
5页小学文言文:《叶公好龙》原文译文赏析 《叶公好龙》 两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特别喜爱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宅,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慌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爱龙,他喜爱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宅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长,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爱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爱龙 【赏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方,辛辣地挖苦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挖苦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的功绩是他不以怨报德,坚决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开掘证明,他主持叶政期间,实行养兵息民、进展农业、增加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浇灌,这比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建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的确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行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依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局部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扩展阅读:主要奉献 从《汉书·艺文志》的序言来看,诸子百家书籍的命运多舛,书籍的来源驳杂: 《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叹日:“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奇,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在“真伪纷争”、“藩灭文章”、“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下及诸子传奇,皆充秘府”、“求遗书于天下”的背景下,书籍的流传、创作和整理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需要认真区分王葆弦先生指出,汉成帝时篇籍大增,各种书的藏本颇多,“刘向自恃为《谷梁传》学名家及朝野公认的宿学通儒,又属刘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以及与元成两帝接近的便利条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统,与经学的其他派系分庭抗礼他所拟订的篇次、篇数都是与旧本不同的,就连书名也要重新拟就”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全部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固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熟悉,以为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会,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发觉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
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见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而诸子百家被称为中华文化正统渊源,刘向当时整理了已濒临亡佚的散乱诸子残篇,虽然现在这些诸子典籍十不存一,但是刘向整理先秦诸子古籍奉献功不行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