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作文”的价值及实施策略.doc
6页“二次作文”的价值分析及实施策略【摘 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流程有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在讲评之后学生明确如何改,却没有按讲评意图去做,导致学生作文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再实践的机会为克服此弊端,就必须在传统作文教学之后加一个“二次作文”的环节,因为“二次作文”是符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认知规律,然而,要想真正实施此作文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二次作文”的完善过程中的有机介入,更需要学生的主体性在“二次作文”的写作过程中的有效凸显关键词】 “二次作文” 认知规律 写作过程 有机介入 主体意识作文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论教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流程:命题─作前指导─批改─讲评,在讲评之后结束本次作文这种教学流程最大的缺憾就是,在讲评之后学生明确如何改,却没有按讲评意图去做,导致学生作文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再实践的机会,学生的作文水平仍是原地踏步为克服此程序下作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在传统作文教学之后加一个“二次作文”的环节所谓“二次作文” ,就是指对同一题目在第一次写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的点评和激励,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加工和修改,并在加工修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过程。
本文拟就“二次作文”的价值及实施策略作简要分析 一、 “二次作文”符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认知规律我们身边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很多学生文章写完了就成了终极产品, “一写了之”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教师作文教学的角度看,则往往也是一评了之批改了,评讲了,就算是这一次作文训练告一段落,然后,再布置题目,再写,再改,再评讲,进行新一次的作文训练一般来说,所谓的批改就是打分数(或等级)写评语;讲评就是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的比较,就是告诉学生优秀作文好在哪里,问题习作有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学生作文往往得不到及时订正和再实践的机会,再加上写作周期长,学生对上次作文训练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收获甚为寥寥其实,写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写作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终极产品;换一个角度说,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要想让教师的评改能真正落到实处,往往需要经过“二次作文”这个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是实践,阅读并领会教师的评点是认识,第二次作文是再实践,如果这种再实践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还需要通过教师的评点和学生的领悟来再认识,直到学生写作成功 “一次作文”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它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把复杂的写作过程简单化了而“二次作文”使作文教学流程更加完整, “二次作文”正是对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的再实践,使学生对如何写好作文的认识达到不断深入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的反复过程我们发现“二次作文”丰富并发展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程序更具有科学性 “二次作文”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及时“反馈、矫正、再练习”的作用,能够强化学生对写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师应在学生“二次作文”的完善过程中有机介入新课标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命题─作前指导─批改─讲评,表面看起来,教师已经介入了学生作文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基本的必要的程序,只是灌输式教育的典型表现,对学生而言,这是被动接受型学习的典型表现。
这样的介入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在现实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只是关注老师给自己作文打的分数或等次,有的学生连老师写的评语也少关注,少有学生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虽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检查自己的文章,但他们往往难以觉察出自己作文的错误与不足退一步来说,即便学生找出了其中的错误,也不知怎样修改因此,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学会自己修改,才是作文指导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帮助,那么学生会更加受益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轮作文写 作之前由教师发现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帮助有人认为这种有机的介入是过程写作法的支柱,是教师明确教会学生作出决定和运用语言技巧的有效方法这种帮助涉及到文章内容(思想)的选择、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在初评的时候不要写所谓的评语,而是根据学生作文的情况结合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提出修改建议。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可见,教师善教必有诱导之“巧” ,有些教师则致力于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知识的讲解这些不是没有用,但都没有什么大用,更没有根本作用因为这些都是结论,都没有作用于写作的过程作文教学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或者效果,必须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生积极影响这就需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机介入,此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学生作文的现实需要,将当下激励与长远谋划深层次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持久的热情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成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出发,将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有机地融入引导情感向度、抵达思想深度、提升写作高度的作文学习过程中这样,就尤其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关注学生的精神困惑,尽可能找到能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作文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引导 他们作深层次的思考,不露痕迹地把他们作文成长需要的写作技能巧妙地融入其中。
三、学生的主体性要在“二次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有效凸显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训练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作文的实质决定了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么体现,是个难题至少不是说学生动笔写文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学生写的话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思性阅读,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这种“反思性阅读” ,指的是为了修改而进行的阅读,读者就是作者,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并试着去改正这种阅读需要有读者意识,而不能以作者自居实践证明,阅读时要始终反思,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包括发现作文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感受写作过程,自己积累写作的经验,自己去感悟写作的规律,自己获得写作的享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应付式的被动式的写作,学生都没有进入主体状态 “二次作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写作体验的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 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思维,使之真正进入写作的主体状态。
作文必须确立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 “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自觉认识,是学生自己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自己作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的重新发现、认识、创造修改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事实上,修改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地深入思考去凝练作文的过程,学生会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去修改自己文章篇章结构,去斟酌自己的遣词造句,因而能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总结经验,内化写作技能老师不能用自己的勾勾画画,删删改改来代替学生的深入思考因为它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训练,它应当是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达,是学生表达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表达的对世界的发现,它是学生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学生通过不断的修改,通过整体性修改作文的过程,才能逐步习得作文之法,也获得了作文的兴趣和乐趣,同时解决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困惑,解开一个个情感纠结,获得一次次思想启迪,成长为具有文化表现力的文化生命体写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写作主体的积累。
而“二次作文”恰恰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累,包括材料的 积累、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写作经验、写作体验的积累写作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写作的过程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方式多写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不是由于写得“多”就有用,而是对写作的过程真的有了丰富的体验,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写作享受,理解了写作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