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2.doc
20页《文化模式》读书报告1分类号 单位代码 密 级 学 号 20110113046 题目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作者院系 人文学院专业 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文化模式》读书报告2引 言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1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 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 “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 , 2《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版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②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7.《文化模式》读书报告3一、 “文化模式”还是“文化类型”?最初了解露丝·本尼迪克特及其学说是在绫部恒雄所编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这本书中,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本书的作者所译的“文化模式论” ,而摒弃了“文化类型论”的说法,这在我后来看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文化模式论”和“文化类型论”的争论 1中,我个人认为我一开始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迈进后来,为了加深对“文化模式论”的理解,我特意将“模式”与“类型”从词义上加以区分从中文的角度来看:“模式”是指“格式、样式”(《辞海》),或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或是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古今汉语词典》)这些释义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强调了“标准样式”,有了这个标准样式,就可以使人照着做了,亦即对同一事物的复制和模仿。
这种复制和模仿,暗含着一种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历史传承关系以区别于同时出现的其他事物也就是说,“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同一事物在历时性方面的传承,以及不同事物在共时性方面的差异而“类型”是指“具有相同性质或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辞海》),抑或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现代汉语词典》),或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物形象”(《古今汉语词典》)这些释义的共同特点则在于均强调“共同特征”和“种类”也就是说“类型”主要强调的是不同事物在共时性方面的共性归纳模式”和“类型”词义的不同,正可说明“模式论”和“类型论”在本质上是研究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即“模式论”的研究手法是以强调个体的差异为主,而“类型论研究手法则是以强调共性归纳为主”作者在文中使用“pattern 2”,而非“type”,大概也是考虑到“pattern”更适合用来描述① 在现今的学术界,持“类型论”观点的学者仍为多数,影响也较大,国外的人类学者如英国人类学家巴纳德、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日本人类学家箕浦康子、挪威人类学家艾瑞克森等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仍使用“类型”来解析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如金克木先生 1981 年在《读书》杂志上介绍本尼迪克特时,就把 pattern of culture 译为“文化类型”;又如吕万和先生在其译作《菊与刀》的《译者序言》中,亦言作者采用的是“文化类型理论”;另有当代学者衣俊卿,在其行文中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类型论倾向。
与此相对,文化模式论的拥护者不多,仅有以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和中国学者杨海文先生为代表的少数学者② 源自于古法语,意为“an arrangement or sequence regularly found in comparable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4她的研究方法和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说到:“施宾格勒的著作给人的混乱的印象只应部分地归咎于表达方式,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他所论及的这些文明本身的尚未澄清的复杂性造成的西方诸文明,由于它们的历史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地位和等级的分层,它们细节上无以伦比的丰富性,对其理解尚未达到用几个关键字眼就能加以概括的程度而后,本尼迪克特还对那种把各类文化“类型化”的学说进行了讽刺,“天下最不幸的事就是致力于把所有文化说成是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经过选择的形态的样品”,并旗帜鲜明地说,“全面地概括世界,永不可能弄清种种动机、意图与文化行为中的分别项目——如生、死、性成熟、婚姻——的关系”,而“我们唯一科学的方针就是,尽我们之所能,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作不计其数的各色各样的人类文化完形中的一个”对施宾格勒“类型说”的批判以及对“类型化”学说的讽刺,表明了本尼迪克特所倡导的是一种强调个体差异的“模式论”,而非强调共性归纳的“类型论”。
另外,日本学者绫部恒雄也说:“文化类型论,指的是将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化,硬塞到预先准备好的框框离里去加以整理和分类;而文化模式则论述各种文化的特征,将一种文化看作具有个性而又行动一致的统一表现形态,不可能按预先确定的类型进行分类本文把她的Pattern of culture 译为文化的‘各种模式’而不译为‘类型’,就是这个道理 1二、本书及其理论兴起的背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是功能主义走向全盛的时期以马林诺斯基为代表的生物学功能主义学派和以拉得克里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对历史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们主张从现代的角度,对文化进行集约性的实地调查,弄清事物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起的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关系,理解文化的功能功能学派瞧不起那些坐在书房冥思苦想而不深入实地调查的民族学者,称他们为“安乐椅上的学者”确实,功能主义在文化人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上所取得的功绩是很大的,obieets or events”(在同类对象或事件中被发现的有关联的一组事物或安排),而其本意“a pattern giving all example to be copied”(庇护者树立一个榜样以便模仿),这里的“榜样”或可等同于上文的“标准样式”。
故而,英语中的 pattern 与汉语中“模式”的释义相类似,强调的是横向维度的空间关系和纵向维度的时间关系,亦即个体差异和历史传承《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①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9.《文化模式》读书报告5他们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建立了关于“文化整合”的概念,并且十分强调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人的需求,而对这种需求的认识是我们了解社会不同习俗与社会组织起源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对功能主义者(如马林诺斯基)的重要观点之一,即在任何文化中人的本性与欲望都是一样的,似应附加些限制条件因为人的欲求实际上往往依存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而且同样的状况会被各民族用各种方式加以利用,那种状况下那种欲求更显得切合实际,也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大相径庭结构功能主义者似乎更多地着眼于客观事物的静态分析,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此外,他们(如拉得克里夫·布朗)往往仅仅着眼于地域性的小群体,而在对这些群体的分析,看不出有任何历史的联系;忽视了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对于人类文化的作用,因而也忽视了文化的变迁。
本尼迪克特正是主义到功能主义的这些不足,才立意探索文化的深层结构与价值观念,把一种文化的制度和习俗当做人们的主观态度的表现来看待三、对本书内容的解读这本书一共分为八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排列:第一到第三章分别是关于习俗、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整合的内容;第四到第六章通过对三个典型的原始部族(普韦布洛人、多布人和克瓦基特尔人)地分析,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文化模式;最后两章论述了社会本质以及个人与文化模式的问题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章主要阐述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风俗或传统中,“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得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便已是他的戒律文化或者风俗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而我們个体就像杯中的水,我们因为杯子的不同而表現出形态各异作者借此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的论点笔者认为,对于原始社会的认真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文化(如西方文化)显得过于庞大复杂,不易搞清楚其中的诸种关系,而原始文化则是现代文化的早期反映,在原始文化里,这些关系要简单明了。
对于它的研究,能为有关文化形式和文化进程的①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40.《文化模式》读书报告6研究提供了实情材料,这些原始的材料也有助于我们把那些地区性文化形态所特有的反应与那些人类所共有的一般反应分开来在文化的差异这一章,说到了不同的杯子的差异由于杯子的形状各异,使得杯子里面所盛的水也展現出不同的风采,也就产生了行为、思想、思维模式不同的个体如果把文化比作 一道巨大的弧,那么我们任何文化的同一性有赖于对这一弧上的某些片段的选择在这个孤上“排列着或由人的年龄圈、或由于环境、或由于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可能的旨趣 ”而后作者分别以青春期、战争、乱伦禁忌、幻想情結作为研究对象,指出青春期并不是生理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提出了“由选择而造成文化差异”的论点在文化的整合这一章,强调“整体并非仅是其所有的部分的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排列和内在关系,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实体的结果……新的潜能是在作为结果的混合物中才有的,却不曾在各种元素中出现其行为方式也就和这些元素在其他混合物中的行为方式有点不一样了。
”作者批评了过去的人类学者只是一个劲地搞那种文化特性分析,而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合成的整体来研究直到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斯基“才开始一再强调文化功能研究的必然性” ,但“在他的民族学概括中也只强调:特性在它们所组成并在其中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有一种活生生的前后联系 ”今天看来,我们主要是研究活的文化,认识它的思维习惯和规范功能格式塔心理学 1在论证这种以整体而不是以部分为出发点的重要性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认为我们对自己文化进程的理解最经济的做法可能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完成,我们需要从那种对一个不太复杂的组织中所含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如前面所说的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