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利民:苏南水乡婚俗.doc
3页蔡利民:苏南水乡婚俗蔡利民:苏南水乡婚俗 苏南水乡婚俗,2011 年 9 月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南水乡婚俗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 期、迎娶等“六礼” ,但又具有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沙家浜镇周边地区较为 典型最能充分体现水乡婚俗特点的,是迎娶前后数天的婚礼大典 结婚仪式的当天为“正日” ,正日前一天为“前三朝” ,正日后一天为“后 三朝” 前三朝这天,要请厨师、账房进门,做好婚宴的准备工作,俗称“落作” 同时还要招待媒人、账房、朋友和远亲 正日这一天举行婚礼大典从迎娶到闹新房,仪俗隆重,丰富多彩 沙家浜镇习俗,迎亲除用花轿之外,还必须用迎亲船迎亲船装饰华丽, 有两枝橹,有的在船头上还挑出两枝,因比一般船快,故俗称“快船” 当天, 新郎要沐浴理发,穿戴崭新的制服礼帽,由二爷陪同,坐上“快船” ,吹吹打打, 去女家迎娶礼品以盘为单位,一般有六只盘,多则八只或十六只礼品有两 条鱼(草鱼或青鱼) 、一对鸡、两甏酒、两只猪腿、两盘蒸糕,还有枣子、红蛋、 香烟等新郎中午前赶到女家,先由二爷进门通报,并向厨师、账房等发红包; 新娘兄弟出来迎接,有的故意拖延,给新郎“除性子” 。
新郎到中堂拜见岳父母 及女方大娘舅女方向新郎敬三次茶,俗称“三道茶” 过后,女方端出“喜团” 招待吃过喜团,再设宴招待新郎午后,新郎官回家前还要到内室拜见岳母, 听取岳母的嘱咐,然后回到厅堂对女方长幼一一拜见拜见时,女方长辈都要 给新郎见面礼,一般由二爷代收 迎亲船来后,新娘开始打扮,重要一环是开面旧时妇女婚前是不可以剃 掉脸上汗毛的开面即是由一位有经验的妇女,用两股坚韧细线将新娘脸上茸 毛绞尽要给开面人谢礼新娘戴上凤冠霞帔,俗称“上盖头” 装扮完毕,新娘由伴娘搀扶出房,再由兄长背上轿新郎要付“抱舅钿” 新娘上轿时哭哭啼啼,亲娘也要哭哭啼啼,这就是“哭嫁囡”习俗俗以为越 哭越发 花轿上船后放于船头,新娘换上新鞋由伴娘搀扶着上船进舱,旧鞋子不能 带走娶亲船离岸时,必须一篙子撑到河中,不能有第二篙,篙子还不能搭水, 意思不拖泥带水,一心一意在夫家娘家人要泼出一盆水,表示嫁出女儿如泼 出水,永不回头 随行的嫁妆船,一般一条,也有两条的嫁妆包括被褥、盆桶、箱柜、铜 锡器等马桶里面要放红蛋、枣子,寓传宗接代、五子登科之意新娘的被子 需父母子女齐全、夫妻和睦的全福之人缝制,用红线,不能打结被头里放红 蛋,到夫家后,任让小孩摸抢,以示吉利。
途中有拦船的习俗,男方需散发糖、 烟等始能通过 摇趟子 “快船”回到男家时,先要摇 4 个来回,俗称“摇趟子” 摇船人 特别卖力,趁机展示划船技艺娶亲船正式到岸时,先放四个爆竹,称为“高 升” 男方也连放四声,以作响应 在快船即将到岸时,公爹腰系红绸带,插两杆秤,背一只鱼篓,提两只水 桶,赶在快船到岸前抢提两桶水,进厨房用于落团圆称为公爹抢水落团圆, 以讨团圆、有余之吉嫁妆船到岸,放爆竹起嫁妆称“把嫁妆涨起来” 先由一人搬“衣食饭碗” (一对碗,称“金饭碗” ;两双筷,称“银筷子” ) 还有“飞(两只鸡翅膀) 、 跳(两只鸡脚) 、叫(一个鸡头) ” 内有万年青,用青布包好,系红头绳象征 新娘到夫家后有衣穿,有饭吃搬 “衣食饭碗” 、 “首藏” 、 “子孙桶”和“和合 铺盖”这四件时,是可以向男家争喜钿的嫁妆安置完毕,才迎新娘上岸 新娘轿子到了男方家,新郎的姑姑或嫂子出来把新娘抱或背进去,日后夫 妻吵架,女方有话好说:“我不是自个儿走进来的,是你们把我抱(背)进来 的 ” 也有把花轿停在墙门外,抽去轿扛由四位轿夫抓住四角轿耳把花轿抬进中 堂花轿进门,老相公、老娘娘(新郎父母)要到厨房回避。
厨师用菜刀根砍 在砧板上避邪此时,不能有人站立在门槛上或靠在墙头上,否则不利花轿 到中堂后,轿帘不能马上揭开先要由伴娘献上一盘糕、一盘花生和一盘枣子, 让新娘在轿内尝一下,然后由伴娘把新娘扶出轿新娘出轿时,茶担高喊: “好亲好眷,有缺陷的请离场 ”所谓“缺陷”是指头上戴孝的、夫妻不是原配 的 新郎新娘朝外站立,在茶担主持下完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的 礼仪整个程序,由堂名鼓手演奏喜庆乐曲 新郎新娘各抓红绿牵巾一头,由夫妇双全的两位妇人持红烛引入洞房茶 担一路吟唱喜歌,两童男用“车袋”铺路,新人踩袋而前,新郎在前要退着走 “车袋”前后相承,一直传到洞房,意为子孙不绝,代代相传 进洞房后,新郎新娘分东西坐于床沿,称为“坐床沿” 少顷,新郎用秤杆 为新娘挑盖头,意为“称心如意” 新房里备一桌菜,喜娘给新人各盛一碗喜娘给新人搛菜时,要说吉利话、 唱喜歌讨口彩新郎新娘赏喜娘喜钱因桌上有一对花烛,所以叫“吃花烛” 新娘由伴娘扶至中堂行跪拜礼,称“照应” 老相公、老娘娘在中堂朝南而 坐伴娘喊:“拜见老相公、老娘娘!”新人便一齐向父母跪拜接下来论资 排辈,一对一对前来,新郎新娘都要一一拜见拜见时,长辈给新娘见面礼, 一般由伴娘代接。
拜毕,新郎新娘对拜,然后回洞房 新娘的兄弟,俗称 “舅爷” 舅爷要有二爷(一般由女方家能说会道的亲 戚担任,起傧相作用)相陪舅爷到男家时,也要放高升,新郎要亲自去接 见面时,新郎、舅爷互换红帖子新郎将舅爷迎进中堂后,要马上上花幡,即 把花幡挂在主柱上,然后给舅爷上跳板茶(三道茶) ,桌上放满糕团、花生等小 吃二爷要到厨房给厨师、账房和茶担送红包、香烟,以免他们为难舅爷上 过跳板茶后,舅爷要认新亲,首先是老相公、老娘娘,然后是其他亲戚拜见 时,均要给舅爷见面礼舅爷回去前,必先到新娘房中,出门时往后撒一把硬 币,不能回头看,意为放心把新娘安置在这里了 待新娘前有的人家要先设花宴老相公、老娘娘朝南而坐,新郎新娘朝内 站立,茶担拿出一只托盘,盘内放鸡、鱼、肉等 6 样菜、两杯酒、两双筷新 郎新娘敬双亲吃菜喝酒,伴娘在一旁说吉利话花宴结束,便开始设宴待新娘 中堂要放梅花桌,即四角各放一张八仙桌,中间一张八仙桌拼一张半桌新娘 由伴娘陪坐在中间桌上,陪新娘来的女眷围坐其他桌上待新娘结束,新娘碗 中要盛满饭菜,第二天早上再加上一些饭菜重炒后一家人共食,谓之吉利饭、 富贵饭待新娘时围观者很多,大多是男方的亲邻。
新娘回到洞房洞房花烛由两女或两男看守,以防被风吹灭和出现一长一短现象,还不时要挑去烛泪花烛要整夜不熄,守烛者也彻夜不眠因此新婚 夫妇躺在床上,只能规规矩矩,始终不敢妄动 众亲眷酒足饭饱以后要闹新房,以为不闹不发,愈闹愈发新婚之夜,一 些好事的小青年往往躲在新人洞房外偷听动静,第二天向众人传播,取笑新郎 新娘 正日之后第二天(“后三朝” ) ,男方要重新摆宴,招待女方亲朋好友,俗 称“还席” 前来赴宴的也得准备三朝盒礼品,分献给男方尊长这一天,新郎 要领新娘入祠堂,拜见祖宗,只有拜过祖宗,新娘才算是男方家族的嫡系人物 拜过祖宗后,新娘要开始下厨房做饭、干活 正日之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随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女家设宴 款待宾客一般女家的礼数以此日为正,客人也是这一天来得最多照例,这 天女家的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家认大小一样, 在这里拜尊长、认大小 水乡婚俗是江南水乡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吴文化特 色如堂名鼓手演奏的乐曲,多为江南乐曲;掌礼、伴娘用吴侬软语讨口彩; 以吴歌来唱喜歌;新房里的苏式家具,布置洞房的年画、绣品等都是吴地文化 艺术的珍品。
水乡婚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江南古老婚姻史的活化石,从 中可以窥见古代的婚姻状态和社会文化发展轨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求子、 祈福和驱邪等众多传统习俗融合其中,综合反映了水乡汉族居民的生活习惯、 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及衣、食、住、行各方面内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具有民俗学、社会学、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 完整的水乡婚俗必备堂名鼓手、熟知婚礼过程的喜娘、兼任司仪的茶担师 傅、迎娶新娘的花轿和迎亲船以及能完成“外出跳” 、 “摇出水”这些高超技艺 的摇橹手目前这几项条件大多已不具备,古老的婚俗已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沙家浜镇已成立水乡婚俗保护领导小组,正有序地展开保护工作; 建立起了茶担、喜娘和鼓手等人员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在沙家浜风景区红石民 俗文化村建立水乡婚俗馆,经常性地开展水乡婚俗表演活动,以拯救这一濒临 消亡的传统习俗;每年吸引多对新人来体验水乡婚俗,举行水上迎亲等活动, 让人们感受水乡纯朴的婚俗礼仪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