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军取北京.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迪迦****号
  • 文档编号:11080488
  • 上传时间:2017-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诗般的征服——明取元大都之战简析一.战前形势“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1]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统治期间,天灾人祸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量元军被各路起义军击溃,各地的官僚机构亦陆续被起义军摧毁群雄并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割据状态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崛起于草莽之间,连年征战,初步控制了江淮地方,便开始策划南征北伐,志在统一天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令部属徐达率大军进行北伐,目标对准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朱元璋并且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称帝,国号“大明”徐达率军一路摧枯拉朽,经山东、河南、渡河进入河北,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七月夺取通州,逼近大都,元都大震二.大都的历史地理北京,即元代的大都远在春秋战国时,此地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辽代幽州改称“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金灭辽之后,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中都,改称“燕京”、后来又改回中都原名。

      蒙古贵族向元世祖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2]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于至元九年(1272 年)二月将中都改称“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是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三.双方兵力徐达率军由淮入河开始北伐时,有“甲士二十五万”,[3]还有一种说法,称徐达军开始北伐时“领京军及外郡马军四十万”,经山东进入河南,由河南陈桥向河北进军时,仍然还有“将士四十万”,实力并未受损[4]北伐大都的明军,其序列如下:征虏大将军:徐达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右丞:薛显左丞:曹良臣参政:傅友德卫指挥使:华云龙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副使:顾时指挥:郭英指挥:张焕当明军逼近大都时,元顺帝便撤离大都了他在离开时,把驻守大都的元军主力带走了元顺帝究竟带走了多少兵马?汉文史籍无记载,而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文史籍《黄金史纲》及《蒙古源流》分别给出了两个数据,《黄金史纲》称元顺帝带“十万蒙古”出走了,[5]这里的“十万蒙古”其实是指十万户,来源于蒙古人传统的说法,即蒙古本部有“六万户”,瓦剌有“四万户”,合计十万户《蒙古源流》则称元顺帝带“六万蒙古”出走了。

      [6]这个数据显然不包括瓦剌的“四万户”在内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的汉官刘佶,他在《北巡私记》中记载元顺帝离开时,“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还有“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位、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百余人[7]留守大都的则有: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义王中书右丞相:和尚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平章: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参知政事:张守礼除此之外,留守大都的还有宣让、镇南、威顺诸王子等监国淮王贴木儿,时年八十三岁,本是宣让王,镇所在庐州,至正十六年因庐州失陷而逃到大都,其嫡系部队已经随着庐州的失陷而覆灭其余留守大都的镇南、威顺诸王子,其镇所本在扬州、武昌等地,上述地方早已经在战乱中失陷,所以也没有嫡系部队可供调用元顺帝把这一批丧失了镇所、损兵损将的宗室留在大都,又没有留下精兵协防,无异于送羊入虎口据说,当中书左丞相庆童,得知自己不能随元顺帝撤离,要留在大都协助防守时,叹息道:“吾知死所,尚何言哉!”[8]四.大都攻防战经过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至此,元大都已经直接暴露在明军面前了。

      但明军并没有立即向大都进军,统帅徐达命令明军“各卫立栅桃桃堑以待战”[9]这显示徐达已经做好了在大都之外与元军进行野战的准备就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仓皇撤离了大都其后,明军派出的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10]明军在野外前后等了五天,并没有元军出大都城来接战,统帅徐达只好作出攻城的决定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11]明军在向大都进军的路途中,遇到了一股元兵徐达命令明将尹坚冲阵,“坚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12](据《元史.兵志》的记载:“长万夫者为万户”,“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因此尹坚擒的两个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人的“万户”)击破了元兵的阻挡,明军终于到达了大都城下大都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历来由元军中的“怯薛”轮番守卫的怯薛”乃元帝的宿卫之士,绝大多数是贵族、功臣之后,其职位是世袭的守大都城门的“怯薛”叫做“八刺哈赤”[13]但此时的“怯薛”军已经跟随元顺帝出走了,守城的仅剩下一些羸兵而已例如《元史.朴赛因不花传》记载“大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其所领兵仅数百羸卒而已。

      乃叹息谓左右曰:“国事至此,吾但知与此门同存亡也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14]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关于明军攻克大都之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有以下记载:“朱哥(指朱元璋)、不花二人以一万辆大车装了财货,以三千辆大车载了身穿铠甲的士兵来到(大都)司阍者不纳,遂厚贿司阍者以大量财货宝物,才得进入(大都)[15]《蒙古源流》亦有类似的记载流传在蒙古人之中的这个荒诞的故事,可能曲折反映了明军善于用计取城的事实元末起义军的确有多次用计取城的例子,例如《明太祖实录》卷二记载朱元璋献计智取和阳,朱元璋认为应该选士兵穿青衣伪装成敌兵的样子,“以四橐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因以绛衣兵(即红巾军)万人继其后,相距十余里,俟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取之必矣”五.追击的经过元顺帝撤离大都之后,向居庸关方向出走,而明军却向古北口方向追击,明军追击的方向与元顺帝出走的方向相反,两路恰好错开《明太祖实录》记载徐达在攻克大都之后,“仍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16]明军侦逻的真实目的就是追击撤离大都的元军明军进攻古北口,元古北口守将佥知枢密院事张益逃往上都。

      [17]此后,明军在古北口地区陆续与一些元军发生遭遇战,八月八日,明军“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巡逻北口,获貊高部将李德明、刘答失贴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而还[18]八月十七日,明军“右丞薛显等率逻骑至古北口追元溃散遗卒,获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而还[19]俞本在《明兴野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军追击元顺帝的经过,明军于八月二日攻克大都之后,八月三日就立即展开追击元顺帝的军事行动,徐达令“薛右丞、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古北口之误)追元君初八日,至兴路,不获元君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大军回北平,述差路之由达怒,令友德再袭东路,庚申君去远矣明军从古北口回师之后,转而向居庸关方向出击,关于明军在居庸关方向的军事行动,当时陪同元顺帝逃到上都的刘佶,后来在《北巡私记》中亦记载:“九月初六曰,哈剌公过予,言从臣闻贼出居庸关,意颇惶惶,有劝上北幸和林者,上迟疑不决既而闻贼兵不出,事乃已 ”[20]明军虽然没有追上元顺帝,据说曾经和负责为元顺帝殿后的蒙古兵作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记载了成吉思汗兄弟哈撤儿的后嫡图穆勒呼巴图尔,他在陪同元顺帝撤退时,“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领着六十名擎旗手赶来,说道:‘语云:与其毁声灭名,何如粉身碎骨!’因之,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

      [21]图穆勒呼巴图尔又译“脱穆勒呼把秃儿”,罗布桑丹毕坚赞著的《黄金史》亦记载了此人与自己的儿子一起战死,他在“脱欢贴睦尔(即元顺帝)丢失江山之戊申年,五十一年,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22]六.徐达放走元顺帝的考证明人徐祯卿的《剪胜野闻》称:“徐太傅追元顺帝,将及之,忽传令颁师常遇春不知所出,大怒,驰归告帝曰:‘达反矣,追兵及顺帝而已之,其谋不可逆也’太傅度遇春归,必有变,乃留兵镇北平而自引军归,驻舟江浦,仗剑入谒帝时方盛怒,宿戒阍吏曰:‘达入,慎毋从之’达既入未见帝,自疑有变,乃拔剑斩阍吏,夺关而出帝阴使人释其罪,令内谒,达不允于是帝出大庭往视于舟中,达因进曰:‘达有异图,肯在今日?虽曰晚矣,然吾临江鞠旅,亦能抚有江淮,顾弗为尔且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天命在上,已知之矣,顾达何人,敢以自外?’帝重感悟,结誓而还,遂修好如故按:获元后妃孙子不行献俘礼及元宗室皆封以官,此我太祖忠厚之道,兴灭继绝之仁,度越前代者也他日徐达领兵追元顺帝,将及之,辄下令收军遇春大怒,报太祖曰:‘达反矣’问其故,达曰:‘元君虽微,曾南面为君矣,若追及之,将何治焉?不若逐之归沙漠之为得也。

      ’达斯言所谓深知大体矣,岂诸将所能及?此所以为开国元勋也欤!”另外,明人陆深的《玉堂漫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陆深的《玉堂漫笔》误认为徐达放走元順帝的事是发生于开平之战,实际上,徐达并没有参加开平之战,这一点,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已经指出了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剪胜野闻》及《玉堂漫笔》所记载的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考证道:“按洪武元年,达、遇春至通州,以八月庚午克元都,順帝已於七月丙寅开建德门北走,固未有故纵之事二年春,达方在陝西戡定巩昌、临洮、庆阳等处,遇春以通州有元丞相也,速來窥伺,乃与李文忠还师北平,既败元兵,遂追入开平,順帝已北走沙漠,遇春归,亦卒於柳河途次是开平之役,达未在行,遇春亦无归朝面奏之事且达小心恭谨,当平江攻张士诚時,遣使请事,帝嘉其忠,而以“將在外,君不御”勉之胡德从征扩廓,达令致败当斩,达以功臣胡大海之子,械送京,帝曰“將军效卫青不斩苏建耳,继自今,毋姑息是达之不敢自专可知況灭国大事,敢故纵其君乎?明史谓:上幸汴梁时,达密请于帝,谓‘元帝若北走,將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出塞之后,慎固封守可也’此事较为得实,然达并未追順帝也陆、徐著述颇可观,此事乃谬误如此,蓋纵得之传闻,而未尝见实录也。

      赵翼在上述的考证中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徐达在攻克大都的次日,曾经派军对元顺帝予以追击,《剪胜野闻》中所说的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完全有可能就是指这次不成功的追击从《剪胜野闻》可以看出,明军对出走的元顺帝有两种态度,一种以徐达为代表,主张放纵元顺帝回塞外,一种以常遇春为代表,主张对元顺帝穷追猛打后来,在开平、应昌等地对元顺帝穷追猛打就是常遇春及其部属,而那时候的徐达则转而经略陕西,与常遇春分开了常遇春与徐达在洪武二年(1369 年)分开之后,于六月攻克上都开平,元顺帝北走七月,常遇春病死于军中,其部属由李文忠统领洪武三年(1370 年)四月,元顺帝在应昌病死五月,李文忠攻克应昌,一举歼灭北元汗廷,唯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带领数十骑逃脱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徐祯卿在《剪胜野闻》中记载徐达对朱元璋说:“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无独有偶,类似的话刘伯温也曾当面对朱元璋说过,明人刘辰的《国初事迹》中记载:“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援,太祖亲援初发时,太史刘基(即刘伯温)谏日:‘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当时,韩林儿及刘福通都被围困在安丰城内,韩林儿本人称帝,他的宋政权曾经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而朱元璋亦用过宋年号,从纲常名教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只是韩林儿的臣属,多次公开表示要“立纲陈纪”的朱元璋,肯定也清楚这一点。

      因此,刘伯温暗示有帝王之志的朱元璋不要救韩林儿,否则救出来则难以侍候朱元璋不听刘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