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课件第二讲.ppt
165页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第二节 夏朝第三节 商第四节 西周,第二章 夏 商 西周,一、从氏族到国家 二、考古所见国家产生条件三、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普拉路亚婚,原始社会中的一种婚姻形态,为群婚的典型即一族团内的一群女子与另一族团内的一群男子互相通婚这些共夫的姐妹或共妻的兄弟之间,互称“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近的同伴”),故又称普那路亚婚,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从一族团内排除同胞兄弟姊妹间和旁系兄弟和姊妹间的婚姻关系后,逐步发展而来的原始人从血缘婚发展到“普那路亚”婚,是生产力发展与自然选择的结果至19世纪,在夏威夷群岛的土著居民中,仍存有这种婚姻制度一、夏族起源与二里头文化二、夏王朝的建立三、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四、夏朝的衰亡,第二节 夏 朝,一、夏族起源与二里头文化,一、夏族起源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已发现宫殿遗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遗址、陶窑、窖穴、墓葬等宫殿复原图,除青铜器外,在二里头遗址里还发现有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遗址还出土成批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玉器,有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还有石磬一类的乐器,手工业的制作技术和内部分工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里头遗址的陶器、玉器,玉刀,,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二、夏王朝的建立,夏 朝 疆 域夏王朝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家天下的确立 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这就是《竹书纪年》中所说的:“益干启位,启杀之启,启,同时,西边的同姓诸侯有扈氏(陕西户县)起兵反对启亲领大军讨伐,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剿灭了有扈氏夏启确定了世袭制度,开始了 “家天下”的局面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尚书·甘誓》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淮南子·齐俗训》,夏朝国家的特征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具备国家的两个特点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与氏族部落不同之处有两点:(1)按地域划分其国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这两特征夏已具备1)按地域划分国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尚书●禹贡》)●“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2)公共权力的设置,三、夏代的经济和文化,夏的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器、蚌器、骨器、木器等 夏代手工业生产,分工较前更细,石器、陶器、骨器是主要生产部门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多种制品夏代的文化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夏代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夏 代 的 历 法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 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
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应是无可怀疑的四、夏朝的衰亡,太康失国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有穷氏后羿见有机可乘,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但后羿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寒浞后来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篡夺了统治权少 康 中 兴 太康失国,不久就死去寒浞杀死后羿,又攻杀仲康子相于帝丘当时,相的妻子缗逃回母家有仍(山东金乡境),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终于灭掉寒浞,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地位 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左右夏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庶民愤怒地发出了“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呼声! 商汤乘机兴兵伐夏夏桀战败逃亡,死于南巢(安徽巢湖北岸) 从禹到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统治了约五百年左右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衰亡,一、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的国家机构和等级关系三、商代的社会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的灭亡,第 二 节 商,一 、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1.商族的起源,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
玄鸟生商相传商的始祖契曾与禹同时,并和禹治水契的母亲叫简狄,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将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简狄像,鸣 条 之 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亲夏的葛国(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和昆吾等国开始,使夏桀势孤力薄商汤控制了广大的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两军相遇于鸣条之野,夏桀败绩,夏亡商朝建立伊 尹,2.商朝的建立,成 汤,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 《尚书·盘庚》殷墟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亦称安阳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是自盘庚后整个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历8代12王、273年约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3.盘庚迁殷,二、 商的国家机构和等级关系,商代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商王位的继承是父死子继并辅之兄终弟及到商代晚期,父死子继制度逐渐确立,王室内部渐趋于稳定1. 王权的强化,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有冢宰(相)或尹稍次于冢宰而常置的高级官尹称为卿士,有司徒、司空、司寇、司马等,都是重要的政务官。
总称为“ 多尹”或“ 百僚”2.商朝的官制,3.商代的军队,商代军队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商朝战车复原模型,,青铜戈,征招兵员在甲骨文中有“登人”的记载商王的大规模田猎活动也相当于一次出征,并通过狩猎训练军队商代军队包括车兵及步兵,作战方式普遍使用车战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商代车马坑商的《汤刑》比《禹刑》有所发展,其刑法条目已渐趋完备 商刑罚名目繁多,主要有伐(砍头)、扑、墨(即黥刑)、劓(用刀割鼻)、宫(宫刑)、刖(用刀或锯割去腿)等,后世五刑在商即已有之更为残酷是将人剁成肉酱的醢和将人切成肉条的脯4.商代的刑罚,“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荀子.正名》 “ 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斩其手《韩非子》,5.商代阶级关系,贵族商代社会地位最高者是商王在商王之下是王族和子族还有其他异姓贵族商王把土地和奴隶分给各级贵族,并通过他们征收贡纳、赋税,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阶梯这些贵族生活奢侈,死后墓葬宏大,随葬品很多平民 卜辞有众、众人,是商代的自由平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时还被征参加作战殷墟中有种小墓,没有棺椁的痕迹,骨架下只有明显的席子纹,尸体旁只有粗糙的陶盆,这种小墓既不像豪华的奴隶主,也不是被殉葬的奴隶,很可能是属于平民的“ 小人”。
奴隶 商代奴隶的来源是俘虏,卜辞中有“ 获羌”,即从羌方俘获来的奴隶又说“王令多羌协田”及“多羌获鹿”,可知羌人用于农田劳动及狩猎活动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罪犯,《说文》中之“象罪人之在屋下执事者”,即为来自罪犯的奴隶商朝奴隶陶俑,武丁卜辞:某晚用羌三百以祭祀祖丁,,,人 殉 商代用奴隶以殉葬或祭祀祖先,数量很大人 祭 殷墟还发现很多人祭的遗迹,在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杀的无头人骨架及人头骨卜辞中亦有大量杀人祭祀的记载,最多一次杀祭者达五百人残酷的人殉和人祭,人殉祭祀遗迹,无头肢体殉葬,三、商代的社会经济,农业商代的农业生产很早就相当发达灭夏后农业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稻、麦等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仍以木、石、骨蚌工具为主,亦有青铜农具青铜铲,石斧,商代的丝织业商代,丝织物已成为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丝织业已经很发达了在一些墓葬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经常粘附有丝绸残片或布纹痕迹商 代 酿 酒 发 达商代出土的酒器种类繁多,酿酒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园艺和蚕桑业发展商代园艺和蚕桑业亦有发展卜辞中有圃字,即苗圃;有囿字果树有杏、栗等卜辞中又有蚕、桑、丝、帛等字,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用丝织物包扎过的痕迹,从出土的玉人像上也可看到其衣服上的花纹。
可见商代的蚕桑业及丝织业已较发达渔 猎 作为农业、畜牧业补充的渔猎也很发达卜辞中有“ 王田”、“王狩”、“获鹿”、“ 获麋”、“ 获虎”、“获兕”及“获象”的记载还有“王鱼”、“获鱼”的记载,商代遗址中也出土过许多鱼类、蚌类的遗骸卜辞中狩猎方法主要有犬逐、车攻、矢射、布网设陷甚至焚山等,猎获野兽的种类和数量很大商王一次田猎获鹿可多达三百四十八头,获麋最多的是四百五十一头商代的社会经济,商业和交通 商代已开始使用货币商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玉和贝,商代货币以“朋”为计算单位,十枚贝为一朋商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陆路的车和水路的船卜辞中有车和舟字商遗址中发现车马坑多座商代贝币,商代车轮,商代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的殷商青铜器,豕尊,青铜器种类繁多 常见的礼器、酒器和用具如鼎、 鬲、簋、彝、卣、尊、瓿、觥、 觚、爵、角、盘、盂等等还有 铜铃、铜铙乐器每种器物的大 小不同,式样各异,造型都很精 美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 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 蟠龙纹等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殊纹饰四、商代的文化,《尚书》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的文字主要有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与铸在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陶器、玉石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迄今已发现约十五万片它的内容以占卜为主,但也包含了从武丁至帝乙、帝辛年间祭祀、征伐、田猎、农业、畜牧、地理、方国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文字,甲骨文的整治,王国维(字观堂) 罗振玉(字雪堂) 董作宾(字彦堂) 郭沫若(字鼎堂),甲骨文十二属相,甲骨文百家姓,《礼记·表记》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的宗教观念,是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且两者紧密结合宗教,宗教职能的加强 在商代,巫术与政治紧密结 合,起着加强统治的作用巫 是能通天地的神秘人物,对国 家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宗 教职能的官员除了巫以外,还 有祝(负责祭祀时致告于鬼神 之词)、宗(祭祀之官)、卜 (占卜之官)、史等祭祀、 占卜、仪礼等都由他们负责 所谓“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历法 商代的历法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最早的历法 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商代每月分为三旬,每旬为十日,卜辞中常有卜旬的记载,又有“春”“秋”之称天文学 商代天文学中许多天象在卜辞中均有记载,如“日月有食”、“月有食”,在日食时并有“大星”等现象出现,可见对日、月食的观察之精细。
五、商的灭亡,盘庚迁殷后,政治局势渐趋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至武丁时,商的国势强盛,达到顶点武丁在位59年,他为扩大统治区和影响,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仅甲骨文记载的材料就有60多次。
